甘蔗是涼性還是熱性?
涼性
甘蔗是涼性。甘蔗含糖量十分豐富,原產(chǎn)于中國,屬草本植物,是熱帶和亞熱帶糖料作物。甘蔗分紫皮甘蔗與青皮甘蔗兩種,由于它有清熱生津的功效,所以,古人稱甘蔗汁為“天生復(fù)脈湯”。甘蔗性寒,含糖量高,小兒多食影響食欲,少食即可。
甘蔗是涼性,性寒,含糖量高,小兒多食影響食欲,少食即可。甘蔗是一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熱帶和亞熱帶草本植物,屬C4作物。甘圓柱形莖直立、分蘗、叢生、有節(jié),節(jié)上有芽;節(jié)間實心,外被有蠟粉,有紫、紅或黃綠色等;葉子叢生,葉片有肥厚白色的中脈;大型圓錐花序頂生,小穗基部有銀色長毛,長圓形或卵圓形穎果細(xì)小。
食療作用
甘蔗味甘、性寒,歸肺、胃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嘔、滋陰潤燥等功效;主治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結(jié),消化不良,反胃嘔吐,呃逆,高熱煩渴等。
適宜人群
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虛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甘蔗是能清、能潤,甘涼滋養(yǎng)的食療佳品,古往今來被人們廣為稱道,就連那些清高儒雅的文人墨客們對其也情有獨鐘。唐代詩人王維在《櫻桃詩》中寫道:“飲食不須愁內(nèi)熱,大官還有蔗漿寒。”而大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對甘蔗則別有一番見解,他說:“凡蔗榕漿飲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將食用甘蔗的微妙之外表述得淋漓盡致。
甘蔗起源
甘蔗原產(chǎn)地可能是新幾內(nèi)亞或印度,后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漢代才出現(xiàn)“蔗”字,“柘”和“蔗”的讀音可能來自梵文sakara。10到13世紀(jì)(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種植甘蔗;中南半島和南洋各地如真臘、占城、三佛齊、蘇吉丹也普遍種甘蔗制糖。
李時珍說:蔗,是脾之果。蔗漿甘寒,能瀉火熱。如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自古以來就知道蔗漿消渴解酒。前人只知酒與蔗共食可生痰,難道不知它還有解酒除熱之功效嗎?又說沙糖能解酒醉,殊不知即已經(jīng)煎煉,便能助酒為熱,與生甘蔗漿的本性完全相反了。據(jù)晃氏《客話》講:甘草遇火則熱,麻油遇火則冷,甘蔗煎糖則熱,煮水成湯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