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巖茶葉(巖茶茶山圖片)
巖茶茶山圖片
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名單,共有12位。2015年,武夷山市政府發(fā)布文件,公布了第二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共有6位。
武夷巖茶第一批傳承人
1、葉啟桐
武夷山的高級評茶師,在武夷茶界貢獻很大,其中包括主持制作了2004、2006兩次武夷巖茶國家標準樣品,這一規(guī)范從色香味去分析,將武夷茶種分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諸多實物標準,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定下來。
2、陳德華
拼配大紅袍之父,從事武夷巖茶名從品種的研究長達40余年,尤其是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和制作技藝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陳德華在任茶科所所長的時候,憑借對大紅袍品質的準確把握,組織科研組,用肉桂、水仙等優(yōu)質武夷巖茶和純種大紅袍拼配出來的“大紅袍”,香氣、湯色、口感俱佳,巖韻感極強,很快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1985年9月第一款商品大紅袍上市,15克煙盒式包裝的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
3、蘇炳溪
年齡最大的傳承者,建國初,馬頭、磊石、天游、品石五茶廠拼為一個初級社。那年頭春蘇炳溪被委以五廠巡視員,總管巖茶采制,白天上山,晚上輪流到各廠察看?,F在與兒子蘇德發(fā)辦“大坑口茶廠”。蘇炳溪一做就是70年,2006年6月,他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巖茶制作傳承人之一。
4、劉鋒
十七歲從事茶業(yè),在鄉(xiāng)鎮(zhèn)茶葉站工作過十多年,89年調入市茶科所,三年后提拔為市茶科所副所長。1988年開始,劉峰致力于發(fā)掘巖茶歷史名叢“金佛茶”,經過數年艱苦努力,終于取得成功,注冊了“永樂金佛茶”商標。
5、劉國英
1987年從福建農林大茶學系畢業(yè),分配到武夷鎮(zhèn)九龍山茶場。說是鎮(zhèn)辦茶場,其實只有一片荒坡,幾間干打壘土屋。他發(fā)現,九龍山毛茶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出在搖青上。他從規(guī)范使用綜合搖青機,提高搖青工藝水平入手,很快破解了九龍山毛茶質量難題。從1989年起,在全市毛茶質量評選中,連續(xù)三年獲得梅占第一,肉桂、水仙第二的優(yōu)異成績。97年起,他創(chuàng)辦了“巖上茶科所”。
6、劉寶順
畢業(yè)后,劉寶順被分配到了武夷山市茶科所,主要負責武夷名叢的選育工作。十分重視武夷巖茶傳統(tǒng)工藝技能的傳承,1991年,劉寶順籌備辦起自己的茶廠,創(chuàng)辦了幔亭巖茶研究所。
7、王順明
1974年起于茶廠工作,從事茶葉栽培、制作、審評30余年,長期從事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創(chuàng)辦有武夷山琪明茶葉科學研究所。
8、黃圣亮
祖上世代經營巖茶,1982年父親黃賢義種植了幾畝茶地,還把祖上的茶廠老字號重新亮了出來。爺爺是“武夷山第一焙茶師”黃瑞喜,父親黃賢義,叔黃賢庚歸納了一套27道108字的品茶程序,用于各類茶藝表演,是令人尊敬的老一輩茶人。黃圣亮是天心永樂禪寺住持澤道法師的俗家弟子,在其茶廠可以看到很多澤道的題字,現家中創(chuàng)辦“瑞泉”茶廠,與父兄生產、制作、營銷武夷巖茶。
9、吳宗燕
隨父長期從事生產、制作、營銷武夷巖茶,是地道的天心村人,家里世代以種茶、制茶為生。傳到他祖父一輩,已在天心村好幾個山頭擁有茶園。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宗燕本人承辦了天心村村辦企業(yè)——天心茶廠,1992年他創(chuàng)辦了北巖巖茶精制廠,現在屬武夷巖茶的生產大戶。
10、游玉瓊
她從18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種茶。1985年,從一名武夷山市九曲茶葉精制廠技術員起步,發(fā)展成為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及福建省農牧業(yè)產業(yè)化龍頭的企業(yè)總經理。永生茶廠的前身,是集體性質的九曲精制茶廠。九十年代中期,游玉瓊父親游永生,押上全部家產,大膽攬下了這個小廠。為了重開局面,改名永生茶廠。
11、王國興
武夷山市星村鎮(zhèn)星村村人,1996年~2002年任武夷山市茶科所副所長、主持工作。1982年考入福建省福安農業(yè)學校茶葉專業(yè),1985年,王國興畢業(yè)回鄉(xiāng)被分配到崇安縣武夷茶葉站工作。主要任務是負責收購天心巖茶村、黃柏、柞洋一片的巖茶、半巖茶毛茶。那個年代,茶葉統(tǒng)購統(tǒng)銷,王國興的工作非常忙碌也非常充實,在工作中,增長了豐富的武夷巖茶的審評知識與審評經驗。
12、陳孝文
出生于茶葉世家,是12位傳承人中最年輕的一位?,F與父陳墩水共同經營“慧苑茶葉科學研究所”。是武夷茶人年輕一代(80后)中極為突出的人物之一。他還是慧苑巖茶科學技術研究所的接班人。
武夷巖茶第二批傳承人
1、劉安興
武夷山香江茶業(y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從事公司的茶葉管理、生產制作及茶葉審評工作。參與武夷山的名樅保護工作,目前內鬼洞品種保護區(qū)已經成為武夷山唯一的原生優(yōu)良茶樹品種基因庫。在武夷山巖茶廠推廣手工融合機器做青工藝,提升武夷巖茶生產效率和品質;對武夷巖茶的審評經驗進行歸納,形成一套審評體系,在武夷山茶廠進行推廣。參與《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鑒方法》福建省地方標準起草,承擔首屆海峽烏龍茶技藝交流大會審評工作。
2、蘇德發(fā)
從事武夷巖茶制作48年,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曾任天心村村委黨支部書記。作為第二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傳承人的蘇德發(fā)是首批傳承人蘇炳溪的兒子,“一門父子兩傳人”說的正是這兩位。
3、周啟富
50多歲的周啟富在傳承人里面年紀并不算大,但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長一些。這和他常年從事戶外重體力活的經歷有很大關系。周啟富說自己是從茶山管理開始接觸武夷巖茶的,“剛開始什么都不懂,所里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年份久了,自己就看出了里面的道道,再加上所里的技術人員講解,也就從根本上明白了管理茶山的道理和方法?!?/p>
“茶園管理和茶園生態(tài)也應該是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一部分?!标P于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要點,周啟富的想法有些獨到,“這和巖茶的初制和精制一樣重要,沒有好的茶園就沒有好的茶青,做茶就沒有好原料,做出的好茶也就差著斤兩份量?!?/p>
4、占仕權
從事武夷巖茶制作20多年,“我1994年開始跟著寶順師父(劉寶順,首批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做茶,這么多年師父教了我很多,不只是做茶?!彪m然現在已經是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但講起自己的師父,占仕權的恭敬和感恩溢于言表。
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是祖輩們傳下來的手藝,最重要就是要‘做’。怎么做,怎么做好,得我們花時間、花心思去學去琢磨?!标P于武夷巖茶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占仕權說,“做茶這個手藝處處都是技術。不要說管理茶山、初制、精制這些,就只茶青進桶、搬茶葉,甚至連怎么掃茶青都有技術?!?/p>
5、劉德喜
劉德喜做茶的“啟蒙者”是第一批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寶順。1993年,在劉寶順的指導下開始學焙茶。劉德喜說,“劉寶順焙茶技術很專業(yè),是大家公認的,我就在那幾年學焙茶的時間里,得到了正統(tǒng)的學習和鍛煉。”
四年后,劉德喜又拜在另一位非遺傳承人劉國英的門下,他回過頭去學巖茶的初制工藝,這一學又是五六年時間,如此便把巖茶的一整套制作工藝學全了。
走進劉德喜的客廳,第一眼就看到懸掛于對門墻上的“巖骨花香”四個字,那是茶界泰斗張?zhí)旄@先嗽?06歲時寫下的墨寶,據說也是此次劉德喜獲得“張?zhí)旄1焙{兩岸民間斗茶賽肉桂狀元的戰(zhàn)利品。
6、張回春
1963年,年僅6歲的張回春隨父母遷居祟安縣(今武夷山市),雙親在茶場工作,也使得他的童年時光大部分在滿是茶香的茶廠里度過,他與武夷巖茶的緣也自此時起。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氛圍愈濃,國營茶廠開始改革,張回春開始系統(tǒng)化學習制茶技藝,正式步入巖茶行業(yè)。
“當時,跟著茶廠里的老師父們學習。他們都有幾十年的做茶經驗,看我愿意學,他們都很愿意教。學了足足有5年,才算是系統(tǒng)地掌握了武夷巖茶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p>
跟著茶廠的老師父系統(tǒng)學習的那5年,張回春開啟了武夷巖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大門。這之后,張回春幼時對武夷巖茶的認識和感情更深了,也促使他想要去鉆研其中更深邃的規(guī)律。
“制作巖茶的學問博大精深,想要做出好茶,非得一心一意深入研究才可能實現?!币恢钡浆F在,張回春不僅再沒離開過武夷巖茶這個行當,而且把這門手藝做成了家傳。
以上就是武夷巖茶十八大傳承人的名單了,不過,這18位傳承人中,不是所有人都稱得上國家級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目前,武夷山只有兩位國家級的非遺傳承人——陳德華與葉啟桐,其他人則只是省級、市級、縣(市)級的。
巖茶圖片大全
【四大名繡】蘇繡〖蘇州〗、湘繡〖湖南〗、蜀繡〖四川〗、廣繡〖廣東〗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東菏澤〗、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qū)〗、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云山〗、君山銀針〖湖南岳陽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鐵觀音〖福建安溪縣〗、武夷巖茶〖福建崇安縣〗
【十二生肖】〖中國〗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書】《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巖山茶圖片高清圖片
十大巖茶排名
1、大紅袍
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晚生種。
武夷山傳統(tǒng)名叢之首,素有烏龍茶茶王之稱,母樹大紅袍位于九龍窠,原有母樹4叢,植于九龍窠懸崖平臺上,看似夾縫中生存,巖邊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字。
在70年代建九龍窠圃的同時,在其原處填土接梯,補植大紅袍2叢,故此,大紅袍現有母株6叢。大紅袍芽葉生育力較強,發(fā)芽較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適采期5月中旬末。制烏龍茶,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微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巖韻顯”??购耘c抗旱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較高。
2、鐵羅漢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原產內鬼洞。相傳宋代已有鐵羅漢名,為最早的武夷名叢之一。葉質較厚脆。制烏龍茶,品質優(yōu),香氣濃郁幽長。抗旱性與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
3、水金龜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相傳清末已有此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武夷山有一定面積栽培。國內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
4、白雞冠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原產慧苑火焰峰下之外鬼洞,相傳白雞冠早于大紅袍,明代已有白雞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已不斷擴大栽培,國內一些教學科研單位有引種植株中等大小,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稍上斜狀著生。
5、半天妖
原名半天鷂,又名半天天、半天腰。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
原產三花峰之第三峰絕頂崖上。相傳“此茶非人所植,系古時飛鳥由他山喙銜茶籽,落此生成,清代巖主因權屬一度公庭訟陳,訴訟費耗金干余”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逐年擴大栽培。國內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
6、雀舌
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特晩生種。原產九龍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從大紅袍第一叢母株有性后代中選育而成,植株中等大小,樹姿較直立。
7、玉麒麟
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中生種。原產外九龍窠。群體已擴大引種栽培。植株較高大,樹姿較直立,分枝較密,葉片呈稍上斜狀著生。芽葉生育力強,發(fā)芽密,持嫩性強,春茶適采期4月下旬。制烏龍茶,品質優(yōu)異,條索緊結重實特有品種香氣濃郁的長,滋味醇厚甘爽。扦插繁殖力較強,成活率高。
8、老君眉
無性系。灌木型、小葉類、中生種。原產九龍窠,有近百年歷史。原系天心永樂禪寺一寺僧所選育,并單獨管理采制1980年經由該寺僧的弟子指引,在原種植處查幸存原始母株。該茶現已擴大群體
9、北斗
無性系。灌木型,中計美,中生種。原產北斗峰,曾名北斗一號,有六十多年歷史,巖山多有引種栽培。國內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
10、金鎖匙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美,中主種。原產彌陀巖,山前等多處亦有齊名之茶樹,巖山多有栽種,有近百年歷史。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內一些科研、教學單位有引種植株大小適中
茶巖石圖片
潤巖茶葉非常好喝。好茶生于巖石之間,皆因巖石透氣、濾水性好而避免了茶樹長期被水浸泡而導致爛根死亡的情況,而巖石所具有的微量元素,經風吹雨淋,滲透到土壤中,形成難得的礦物質元素,所以生于巖石中的茶葉礦物質含量更豐富,潤巖茶葉確實是不錯。
巖茶有哪些山頭
武夷巖茶是漢族傳統(tǒng)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特征的烏龍茶。產于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普洱茶名重天下,源于東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產于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綠茶或黑茶經蒸壓而成的各種云南緊壓茶的總稱,包括沱茶、餅茶、方茶、緊茶等。普洱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距今已達兩千年之久。民間有“武侯遺種”之說,武侯是指三國時期的丞相諸葛亮,故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普洱茶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皆因茶質優(yōu)良。
制作工藝區(qū)別
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屬烏龍茶制作,區(qū)別于臺灣烏龍茶追求鮮爽的輕發(fā)酵輕焙火、安溪烏龍茶追求花香的深發(fā)酵低焙火,采用深發(fā)酵重焙火做法。
制作工藝:采摘——萎凋——烘干——焙火
普洱茶有其獨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經過殺青、揉捻、干燥、渥堆等幾道工序。鮮采的茶葉,經殺青、揉捻、干燥之后,成為普洱毛青。這時的毛青,韻味濃峻、銳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續(xù)工序的不同分為“熟茶”和“生茶”經過堆悶轉熟的就成為“熟茶”再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貯放,待其味質穩(wěn)凈,便可貨賣。貯放時間一般需要3——5年。
“生茶”指毛茶不經過堆悶工序而完全自然轉化。自然轉化的進程相當緩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穩(wěn)熟后的生茶,其陳香中仍然存留活潑生動的韻致,且時間越長,其內香及活力亦發(fā)顯露和穩(wěn)健,由此形成普洱茶“做新茶賣舊茶”的形式。
沖泡口感區(qū)別
武夷巖茶的沖泡,別具一格?!氨∪绾?,壺小如香掾,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開湯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吸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xù)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鑒別巖茶上品的氣。更有上者“七泡有余”。武夷巖茶的香氣馥郁,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茶條壯結、勻整,色澤青褐潤亮呈“寶光”。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泡湯后葉底“綠葉鑲紅邊”,呈三分紅七分綠。
普洱茶口感豐富多變,地域山頭不同、年份不同、拼配和古樹,口感也不一樣。各個山頭地域、年份均有其獨特的滋味,例如老班章以剛猛霸道著稱,而易武則以陰柔細膩聞名。由于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的特性,存放時間長的茶就要比新茶醇厚濃郁,刺激性減弱,價格也要貴的多。好的普洱茶可以一般能沖二十余泡,而茶味卻是愈見香濃。
功效與作用區(qū)別
武夷巖茶主要藥理功能: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等等。
普洱茶功效的現代研究共列述20項,即減肥、降脂、防治動脈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壓、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減輕煙毒、減輕重金屬毒、抗輻射、興奮中樞神經、利尿、防齲齒、明目、助消化、抗毒、滅菌、預防便秘、解酒及其他,部分功效是與中醫(yī)有關,如興奮中樞神經與少睡有關、利尿與排毒有關等。還能能幫助消化,有效刺激人體新陳代謝加速分解小腹的贅肉。
巖茶茶葉圖片
1、頂級金佛:0.9萬一斤,茶香幽奇,滋味甘醇,十分耐泡,相比下面的巖茶,價格上比較親民。
2、素心蘭:1.78萬一斤,香水氣韻俱足,被茶友形容為“如精通琴棋書畫的大家閨秀,內外兼修,秀外慧中”。按一泡茶5g來算,一斤茶葉可以沖100泡,相當于一泡茶的價格近兩百元。
3、九天流香:2.8萬一斤,這是一款牛欄坑肉桂,湯色橙黃透亮,花果香明顯,口感醇厚,飲后滿口生香,相當于一泡茶近三百元。
4、純種大紅袍:3萬一斤,市面上的大紅袍多為拼配,純種大紅袍很少見,一泡茶的價格要三百元。在三泡之后,純種大紅袍的功底顯露無遺,湯水入口極甜,有稠感,香氣細膩持久,到了第十泡依舊如此。
5、金油滴:6.88萬一斤,對于金油滴的詳細資料不多,但茶如其名,其茶湯非常厚順,且香氣幽細,據說是一款陳茶,一泡茶要六百多元。
6、牛首:9.6萬一斤,這款茶是孝文家茶的,是牛欄坑肉桂中的上品,湯色橙黃,滋味濃醇,回甘鮮活,香氣高銳,穿透力強,一泡茶要九百多元。
7、空谷幽蘭:12萬一斤,巖上家的,對比“牛首”價格貴上不少,相當于一泡茶的價格要一千兩百元。
8、王威王:13.9萬一斤,相當于一泡茶的價格要一千四百元,恐怕只有土豪才喝得起。
巖茶山場圖
斑竹窠在景區(qū)北部,緊鄰青獅巖和劉官寨。去斑竹窠的路上首先會經過同屬于133畝集體茶園的巖子下茶山,再翻過狀元嶺的埡口。
斑竹窠作為武夷巖茶核心山場,茶園地處風景區(qū)之內但又遠離喧囂,隱逸一方,幽然獨立。峽谷兩側V形巖壁,光照較好,獨特小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更有利于茶葉品質。
巖茶圖片高清圖片
大紅袍: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中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按概念分:
1、母樹大紅袍:產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巖下天心永樂禪寺之西的九龍窠。(三株六棵)
2、純種大紅袍: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扦插繁育栽培后,單獨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紅袍。(指奇丹、北斗)
3、拼配大紅袍:使用兩個以上的品種,制茶師傅根據茶葉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形質不一的產品)再根據不同的占比進行拼配,提高茶葉品質、穩(wěn)定茶葉品質、擴大貨源的方法。
4、大紅袍:也可作為武夷巖茶的一個統(tǒng)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