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對茶葉的政策(影響英國茶葉貿易的因素)
影響英國茶葉貿易的因素
歐洲人的飲食習慣,在大海航開辟之前,歐洲人是以食肉為主。英國我們都知道他是以紳士的這種生活方式,所以說對于午后飲一些茶來對于消解油膩的食物來說是個不錯生活習慣對茶葉需求量很大。
而且這個時候啊,中國本身呢,也處于一個自天朝上國,這么一個很高傲的地位,中國對于向外國輸出茶葉及瓷器呢,就變成了一種古代君王中的那種朝貢貿易的體系,
所以說基于以上三點,中國此時大量向英國出口茶葉,而英國為了需求,自然會大量進口以紅茶為主的茶葉。
英國對華茶葉貿易的歷史影響
1652年,倫敦出現(xiàn)了英國第一家咖啡館。
17世紀中后期,咖啡館在英國扎下了根。在當時倫敦任何一家賓客盈門的咖啡館里,常見的場景是:各色人等匯集于此,抽煙、讀報,談論商業(yè)和貿易,傳播小道消息,爭論國家大事,評判王室顯貴的品行舉止。
18世紀中葉以后,倫敦的咖啡館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輝格黨人愿意光顧“斯米納”等咖啡館,托利黨人則經常聚會于“懷特”等咖啡館,經紀人喜歡聚集于“喬納森”咖啡館,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騎士團圣殿附近的咖啡館。尋常百姓逐漸成為咖啡館社交場所的邊緣化群體。19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滿足貧窮工人需要的咖啡攤應運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國重要的飲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為商品進口到歐洲。1658年9月23日,倫敦報紙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茶的廣告。不久,茶逐漸走進英國咖啡館,但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18世紀英國的茶葉需求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英國人對茶的熱愛超過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國家。在整個18世紀,咖啡館都是提供茶飲料的主要場所。
從咖啡館的變化與世界經濟發(fā)展聯(lián)系的角度:隨著歐洲國家海外貿易發(fā)展和對外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和擴大,世界各地的經濟聯(lián)系和交流加強,茶葉進入英國咖啡館并且銷量不斷增加,飲茶從一個新鮮事物逐漸變成了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從咖啡館的變化與英國國內經濟發(fā)展聯(lián)系的角度:隨著工業(yè)革命進行,英國社會階層出現(xiàn)新的分化,咖啡館逐漸由開放的、面向各階層的消費場所發(fā)展為專門化的、面向特定階層或群體的消費場所。
茶葉貿易對中英兩國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前,中英的貿易茶葉、絲綢、瓷器三樣中國特產,一直備受西方國家歡迎。中國與英國的貿易也是一樣。英國人愛喝中國茶。據相關貿易數據顯示,1830年,英國進口中國茶葉3000萬磅,到1840年時,高達5000萬磅。
據相關貿易數據統(tǒng)計,在1760-1800年的四十年間,英國與中國的進出口逆差達到了2100萬英鎊,約合6300兩白銀。
中國茶葉對英國出口的現(xiàn)狀
古代主要是紅茶和黑茶,英國的下午茶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喝的是我們中國的紅茶。后來慢慢的還出口普洱茶。
英國對茶葉需求量變化的原因
50年代,茶葉被荷蘭貿易商帶到英國,并迅速受到英國上流社會富人們的歡迎。
到了18世紀50年代,茶的價格大幅降低,不再只是富人專屬,而成為英國各個階層的首選飲品。茶不僅成為英國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還塑造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從時尚到裝飾藝術,茶在英國人的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茶成了英國的標志性符號。
茶葉對英國的影響
英國不是茶葉消費量全球第一,目前中國式茶葉消費量全球第一的國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茶葉消費國,在茶葉全球版圖中,中國占據著絕對第一的地位。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茶葉種植面積為305.9萬公頃,占全球茶葉種植面積的62.6%,其次是印度,茶葉種植面積為59.0萬公頃,占12.1%。
2017年世界茶葉種植面積比上一年增加了17萬公頃,而2017年中國茶葉種植面積比上一年增長了15.6萬公頃,可以說,世界茶葉種植面積增長部分的91.8%來源于中國。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茶葉消費國。2017年,世界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是中國,達212.4萬噸,居第二位的是印度,為105.9萬噸。
值得一提的是,該報告顯示,印度人均茶葉消費量幾乎停滯在750克/年。年輕人飲茶量減少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印度17-24歲的年齡組中,50%的年輕人(約2.5億人)每天飲茶不到一杯,未來十年,印度總人口的65%將低于35歲,因此,印度茶葉局和印度商務部向大學里推廣新式茶葉沖泡方法——即冷飲調味茶,以此在年輕人當中推廣茶葉。
事實上,不只是在印度市場,中國茶企如何迎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也成為新課題。新式茶飲是迎合年輕消費者的手段之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擁有新式茶飲店達15萬家,并且呈上升的發(fā)展態(tài)勢。
對于年輕化的消費趨勢,小罐茶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該公司也在考慮如何推出更年輕態(tài)的產品線,比如方便茶、彩罐系列等,以滿足年輕人的飲茶需求。據了解,小罐茶目前線上消費者的年齡構成為18歲到35歲,比傳統(tǒng)行業(yè)的消費者平均年輕10歲,該品牌的定位就是要用創(chuàng)新思維打造現(xiàn)代中國茶品牌。
傳統(tǒng)茶葉品牌也在尋找突破口。記者從吳裕泰方面了解到,從2019年開始吳裕泰將會陸續(xù)推廣有機茶專柜的覆蓋規(guī)模,新設專柜會達到200多家,包括鐵觀音,紅茶,白茶三個品類。吳裕泰方面稱,從該公司的整體銷售趨勢來看,有機茶葉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也是為了迎合消費升級的市場需求。
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報告也提到,有機茶的推廣也將成為未來趨勢。不過,當前由于各國的有機茶執(zhí)行標準的不同,因此出現(xiàn)了產茶國與消費國不同版本的有機茶標準,增加了茶葉生產國的認證成本,這需要世界各國在有機茶標準方面達成共識,形成統(tǒng)一的全球標準,在對外貿易中,有機茶標準要得到各國之間的互認。
影響英國茶葉貿易的因素有
中國茶葉是17世紀開始傳入英國的。1650年荷蘭商船將中國紅茶首次引進歐洲后,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福建廈門進口茶葉。在世界茶葉貿易的全盛時期,中國往英國的輸出品中六成是紅茶。
紅茶傳進歐洲時,因是遙遠東方的珍品,“喝茶”便成了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當時只有貴族階層享受得起茶葉。直到18世紀中葉,茶才真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成為英國最流行的飲料,取代了酒在餐飲中的地位。
英國茶葉貿易興起與發(fā)展的背景
通過出口貿易方式。
中國茶葉究竟最早是何時傳入英國,其傳播途徑如何,學術界眾說紛紜。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順治十四年(1657年)出現(xiàn)在英國的茶葉是由荷蘭傳入的。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陳椽的《茶業(yè)通史》一書指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荷蘭開始與中國通商。翌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專門從事東方貿易。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商船自爪哇來澳門運載綠茶,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轉運回歐洲。這是西方人來東方運載茶葉最早的記錄,也是中國茶葉輸入歐洲的開始?!?/p>
書中還提到:“順治十四年(1657年),英國一家咖啡店出售由荷蘭輸入的中國茶葉……。”由此茶葉初入歐州應歸功于荷蘭人,莊國土教授也認為“第一批茶葉輸入歐洲,系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從中國澳門運到爪哇,再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運抵荷蘭阿姆斯特丹?!边€有一些中國學者認同這種觀點。此外,簡·佩蒂格魯的《茶葉社會史》、劉鑒唐、張力主編的《中英關系系年要錄(公元3世紀一1760年)》等書都有類似的論述以及胡赤軍在《近代中國與西方的茶葉貿易》一文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由此得知,荷蘭是最早把中國茶葉帶到歐洲的國家,而后將其轉售西歐其他國家。它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時第一次將少量的茶葉賣給了英國。
影響英國茶葉貿易的因素有哪些
茶在英國流行大約始于17世紀中期。當時的查理二世王后凱瑟琳公主非常喜歡飲茶,她也被稱為“飲茶皇后”,在她的影響和推動下,飲茶之風很快在全英國普及。到了18世紀,英國已成為茶葉消費大國,19世紀時,在英國茶室、茶館、茶舞很盛行。
茶起源于中國,而英國的茶最早也是從中國傳入的。
影響英國茶葉貿易的因素包括
19世紀,當時正值英國工業(yè)革命的開始和形成,大不列顛帝國有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貿易型經濟逐漸轉變?yōu)榻馁Q易體系。
就具體問題而言 ,19世紀英國開辟了眾多殖民地,在工業(yè)革命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日不落往返于世界各地,將工業(yè)產品賣出,換回黃金白銀。
可是說,英國的對外貿易有以下特點
首先,從出口產品的構成看,英國大部分出口產品是紡織品,這反映英國在這方面生產技術的優(yōu)勢。但是,在出口紡織品的構成上,到18世紀卻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過去幾個世紀作為英國主要出口產品的毛紡織品,在18世紀初仍占出口紡織品的85%,隨著工業(yè)革命期間棉紡織業(yè)技術革新和產量的增長,這一優(yōu)勢被棉紡織品所取代。棉紡織品的出口,從18世紀初只占出口紡織品0.6%,一下子上升到19世紀初的35.4%。在工業(yè)革命早期(1784—1806 年),棉紡織品出口年增長率為16.4%,而除棉紡織品外,包括毛紡織品等其他紡織品出口,年增長率僅2.9%。此外,工業(yè)革命中僅次于棉紡織業(yè)的重要的工業(yè)部門——金屬業(yè),其產品的出口額也呈直線上升趨勢。
其次,18世紀進口產品性質也發(fā)生變化。工業(yè)品,尤其是從印度等地進口的印花布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材料在進口產品中的比重一直很高,隨著工業(yè)革命對原棉需求的擴大,到19世紀初更是急劇的增長:絕大多數進口食品可以說是非生活必需品.基本食品,如稻米、小麥和谷物只占小部分,食品.尤其是蔗糖和茶葉的比重上升。在18世紀上半葉.英國糧食出口超過進口,到18世紀末才倒轉過來;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把從殖民地進口的產品再出口,再出口商品的價值,隨著英國殖民帝國的建立有所增長,相當于國內生產的出口產品的一半左右。再出口產品一般是殖民地生產的食品,如煙草、咖啡、蔗糖、稻米和茶葉等。英國從這些進口商品再出口的贏利,基本是運輸和銷售的利潤。主要是因為“航海法”之類重商主義政策,限制了殖民地產品的貿易:
最后,工業(yè)革命早期,英國海外貿易大都局限于對自己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18世紀初,英國4/5以上出口產品輸往歐洲,而到18世紀末下降為大約30%:輸往美洲的比例大有增長,從10%增至60%。進口來源地的變化也表明,在重商主義政策下,整個18世紀英國海外貿易主要局限于美洲大陸、西印度和東印度殖民地或前殖民地。
總之,在工業(yè)革命早期,英國海外貿易的擴展主要歸因于工業(yè)革命的啟動,重商主義政策的調整,在某種程度上,在某一時段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商主義的局限性,制約了這時英國海外貿易只能達到初步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