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a中文在线播放免费,久久精品无码亚洲AⅤ,一级特黄大片国语,欧美日韩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首頁>百科信息>毋潛綦怎么讀(綦毋潛的拼音)

毋潛綦怎么讀(綦毋潛的拼音)

來源:www.cnjsshop.com   時間:2022-10-19 19:51   點擊:1978   編輯:niming   手機(jī)版

毋潛綦怎么讀

ruǎn  chén

阮諶,杜篤《新書》謂為侍中,《阮氏譜》則謂其“征辟無所就”。師從綦毋君,造《三禮圖》傳于世。

阮諶長子阮武,字文業(yè),阮籍族兄,三國魏清河太守。

次子阮炳,字叔文,官至河南尹。

人物簡介

阮諶,杜篤《新書》謂為侍中,《阮氏譜》則謂其“征辟無所就”。師從綦毋君,造《三禮圖》傳于世。

阮諶長子阮武,字文業(yè),阮籍族兄,三國魏清河太守。

次子阮炳,字叔文,官至河南尹。

代表作品

陳留阮士信受《禮》學(xué)于潁川綦毋君,取其說,為圖三卷,是為《三禮圖》。

阮諶師從何人,文獻(xiàn)所載有異,或云阮諶師從綦冊君,如《宋史·聶崇義傳》云:“陳留阮士信受禮學(xué)于穎川綦冊君?!表樦问辍堕_封府志·人物》卷二十四云:“漢阮諶,陳留人,精求禮制,受禮于穎川綦冊君,取其說為圖三卷。”或載師從綦母君,如《四庫全書總目》“《三禮圖集注》二十卷”下云:“陳留阮士信,受學(xué)于穎川綦母君?!被蜓詭煆聂胛憔?,如又乾隆十三年《欽定儀禮義疏》卷首上:“《三禮圖》聶崇義,周世宗時被旨纂集,以鄭康成、阮諶、綦毋君、梁正、夏侯伏朗、張鎰六家圖刊定。

綦毋潛的拼音

綦毋潛的讀音是 qí wú qián 。

綦毋潛三個字讀音

“綦”讀[ qí ],在甲骨文里,上部的"其"是一只鞋的形象,下部是"絲",指古人系鞋的帶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則表示莊重?!抖Y記·內(nèi)則》曰:"履,著綦,"意即戴上裹腿,系上鞋帶?,F(xiàn)指青黑色 ;極,很 :~難。~切。言之~詳;姓。垍頭條萊

1.綦毋[ qí wú ]萊垍頭條

亦作“ 綦母 ”。復(fù)姓。 春秋 晉 有大夫 綦母張 。見《左傳·成公二年》。 唐 有 綦毋潛 。見《新唐書·藝文志四》。萊垍頭條

2.綦跡[ qí jì ]萊垍頭條

見“綦跡”。亦作“綦跡”。亦作“綦跡”。足跡;蹤跡。萊垍頭條

3.綦巾[ qí jīn ]萊垍頭條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萊垍頭條

4.履綦[ lǚ qí ]萊垍頭條

足跡,蹤影。指鞋上的帶子。垍頭條萊

5.縷綦[ lǚ qí ]垍頭條萊

用線織綦。萊垍頭條

綦毋潛三個字怎么拼

1、艖:小船。2、艒:小船。3、膺:船。4、舠:小船?!鞍撞ㄈ艟硌?,側(cè)石不容舠?!?、舤:船。6、舭:船。7、舽:古代吳船。8、舼:小船。9、艆:海中大船。10、艍:船。 11、艃:船。12、艂:船。13、艀:小船。14、艔:渡船。15、艓:小船。16、艬:船。17、艭:船。18、艞yào :大船。19、艧:船。20、艛:古代有樓的大船:~船?!灐?1、艚子:載貨的木船,有貨艙、舵樓。22、艅艎:吳王大艦名。后泛指大船、大型戰(zhàn)艦。23、舢板:小船。24、艦艇:各種軍用船只的總稱。25、舸:大船。

26、舫:本指兩船相并,后泛指船?!犊兹笘|南飛》:“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琵琶行》:“東船西舫巧無言?!?/p>

27:舲:(1)有窗的小船?!冻o·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保?)泛指小船?!痘茨献印m真》:“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

28、艇:比較輕便的船,如游艇、救生艇。也有稱大船為艇的,如潛水艇。

29、便檝:輕便的船。檝,船槳,借指船。《韓非子·奸劫弒臣》:“治國之有法術(shù)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輕車便檝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30、彩鹢:彩舟。鹢,水鳥名,古代常畫鹢于船首,故稱。南朝陳 張正見《上之回》:“風(fēng)烏繞鳷鵲,彩鹢照昆明 ?!?李白《涇川送族弟錞》:“中流漾彩鹢,列岸叢金羈?!?明 何景明《餞子容》:“彩鹢春湖色,驪駒白玉珂?!?清 鈕琇《觚?!で餆簟罚骸巴溜L(fēng)又見賽秋燈,龍舟彩鹢相夸競。”鹢,一種水鳥。古代常在船頭上畫鹢,著以彩色,因亦借指船。 南朝 梁 劉孝綽 《釣竿篇》:“釣舟畫彩鹢,漁子服冰紈。” 唐 李嶠《汾陰行》:“棹歌微吟彩鹢浮,簫鼓哀鳴白云秋?!?明 朱鼎《玉鏡臺記·閨思》:“錦纜云帆,彩鹢如飛箭?!?/p>

31、艤檝:劃船靠岸。北周 庾信 《擬連珠》之四四:“是以烏江艤檝,知無路可歸?!?唐 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慧路翹車,禪河艤檝?!?/p>

32、大舫:并兩船或數(shù)船而成的大船?!蛾悤O玚傳》:“及出鎮(zhèn)郢州 ,乃合十余船為大舫……泛長江而置酒,亦一時之勝賞焉?!?/p>

33、大航:大船?!独m(xù)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八年》:“己未,全赟獨乘大航,高十余重,上建大將旗旛。

34、鳧舟:鴨形的船。《文選·張協(xié)<七命>》:“乘鳧舟兮為水嬉,臨芳洲兮拔靈芝?!?李善 注:“ 郭璞 曰:‘舟為鳧形制,今吳之青雀舫,此其遺象也?!?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宴曲水代人應(yīng)詔詩》之四:“既停龍駕,亦泛鳧舟?!?唐 盧照鄰 《七夕泛舟》詩之二:“風(fēng)杼秋期至,鳧舟野望開?!?/p>

35、桂棹:(1)桂木制的劃船工具?!冻o·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斲冰兮積雪?!?王夫之 通釋:“棹,篙也。”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泛舟漢水往萬山應(yīng)教》:“桂棹桬棠船,飄揚橫大川?!?明 夏完淳《長歌》:“瓊弁玉蕤佩珊珊,蕙橈桂棹凌回瀾?!?2)指船。 南朝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曉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詩:“行當(dāng)浮桂棹,未幾拂荊扉?!?元陳旅《送王致道代祠北岳北海濟(jì)瀆南鎮(zhèn)》詩:“山下靈風(fēng)吹桂棹,云邊仙樹拂丹梯?!?/p>

36、芥舟:《莊子·逍遙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陸德明 釋文:“芥,小草也?!焙笠蛞浴敖嬷邸北扔餍≈邸L铺凇缎〕刭x》:“牽狹鏡兮數(shù)尋,泛芥舟而已沉?!?/p>

37、刳kū舟:獨木舟。宋梅堯臣《哀國子黃助教》詩:“有徒如浮萍,匝匝圍刳舟?!?/p>

38、刳松:指船。唐李咸用《公無渡河》:“刳松輕穩(wěn)瑯玕長,連呼急榜庸何妨?!?/p>

39、刳艇:獨木舟。宋梅堯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題·小舫》:“小舫閑撐莫厭遲,比于刳艇劣相宜?!?/p>

40、刳木:剖鑿木頭以做舟?!兑住は缔o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jì)不通,致遠(yuǎn)以利天下。” 孔穎達(dá) 疏:“舟必用大木刳鑿其中,故云刳木也?!?唐 皎然《奉和顏魯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刳木新成舴艋舟,諸侯落舟自茲始?!?/p>

41、龍驤:指大船。晉 龍驤將軍 王浚 為伐吳曾造大船。蘇軾《大風(fēng)留金山兩日》:“龍驤萬斛不敢過,漁舟一葉從掀舞?!?清 趙翼《大風(fēng)從丹徒口出江至瓜洲》:“我來正值游江閧,萬斛龍驤莫敢動。” 嚴(yán)復(fù)《救亡決論》:“第即使其說誠然,而舉劃木以傲龍驤,指椎輪以訾大輅,亦何足以助人張目,所謂詬彌甚耳!”

42、艒:小船。龍舟鳳~。

43、扁舟:小船。一葉扁舟。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扁舟尋釣翁?!?/p>

44、偏舟:單只船。古代兩船相并曰方舟,單船曰偏舟。后泛指小船。《后漢書·隗囂傳》:“ 范蠡收責(zé)句踐 ,乘偏舟于五湖 ?!?李賢 注:“偏舟,特舟也。”特舟,單船。 宋林逋《上湖閑泛艤舟石函因過下湖小墅》:“及向偏舟泊,還尋下瀨歸?!?/p>

45、平乘:大船。又名平乘舫。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 玄時事形已濟(jì),在平乘上笳鼓并作?!薄端螘ざY志五》:“平乘舫皆平兩頭作露平形,不得擬像龍舟,悉不得朱油?!薄侗笔贰钏貍鳌罚骸?素 居 永安 ,造大艦,名曰五牙……自余平乘、舴艋等各有差?!?/p>

46、青翰:即青翰舟?!段倪x·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龍文飾轡,青翰侍御。” 呂延濟(jì)注:“青翰,船名?!?唐 溫庭筠《昆明池水戰(zhàn)詞》:“溟池海浦俱喧豗,青翰畫鹢相次來?!?清 龔自珍 《虞美人》:“門前青翰泊雙雙,怕見芙蓉未敢涉秋江?!?/p>

47、三翼:古代的戰(zhàn)船。因有大、中、小之分,故稱三翼?!段倪x·張協(xié)〈七命〉》:“爾乃浮三翼,戲中沚?!?李善 注:“《越絶書》 伍子胥 《水戰(zhàn)兵法內(nèi)經(jīng)》曰:大翼一艘,長十丈;中翼一艘,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長九丈?!焙笤娢亩嘁灾篙p舟。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迅三翼以魚麗,襄兩服以鴈逝?!?唐 駱賓王《晚泊江鎮(zhèn)》:“四運移陰律,三翼泛陽侯 ?!?/p>

48、沙船:在河海中運貨或捕魚的大型平底木帆船。

49、水車:古時指用于競渡的船,也指一種戰(zhàn)船。

50、烏榜:用黑油涂飾的船。榜,船槳。借指船。唐韓翃《送冷朝陽還上元》:“落日澄江烏榜外,秋風(fēng)疏柳 白門 前?!?宋 梅堯臣 《登舟》:“向起風(fēng)沙地,暫假烏榜還?!?清 陳維崧 《尉遲杯·別況》:“東風(fēng)斜日, 小玉門前纜烏榜?!?/p>

51、吳榜:指船。吳為地名,借指南方。 晉 張載 《榷論》:“ 吳 榜越船,不能無水而浮?!?宋梅堯臣《明州推官鄭先輩》:“隨潮吳榜駛,轉(zhuǎn)浦楚山微。” 清 趙翼 苦雨》:“空擬乘吳榜,誰能挽魯戈?”

52、吳舠:吳地小船。元黃公紹《端午競渡棹歌》:“天與玻璃三萬頃,盡教看得幾吳舠。” 清方文《毘陵與何次德同舟至吳門》:“將歸 笠澤 買 吳 舠,畫舫青簾過驛橋?!?清 曹寅 《和芷園消夏·蕉窗》:“昔年筑室類吳舠,曾有微言托緑蕉。”

53、舥:即舥腳船。

54、駁船:沒有動力裝置,由拖輪帶動的船。

55、腳船:小船。宋 洪邁《夷堅乙志·趙士藻》:“須臾舟已溺, 藻立近舷外,虞候挾之登腳船?!?宋 魏泰《東軒筆錄》:“水既淺澀,舟不可行,而流冰頗損舟檝,于是以腳船數(shù)十,前設(shè)巨碓,以搗流冰?!?/p>

56、仙舸:游船的美稱。唐暢當(dāng)《宿潭上》:“夜潭有仙舸,與月當(dāng)水中。嘉賓愛明月,游子驚秋風(fēng)?!?/p>

57、仙舟:舟船的美稱。隋江總《洛陽道》:“仙舟李膺 棹,小馬 王戎 鑣?!?唐 李嶠 《送光祿劉主簿之洛》:“仙舟窅將隔,芳斝暫云同。” 宋 無名氏 《梅妃傳》:“奏舞鸞之妙曲,乘畫鹢之仙舟?!?宋 梁明夫《賀新郎·壽呂道山四十九歲》:“萬里朝天去,見潯陽江上,風(fēng)引仙舟淮浦?!?金 曹之謙《送李郭二子還鄉(xiāng)》:“祖帳臨寒水,仙舟漾夕暉?!?/p>

58、仙橈:游船的美稱。唐尹懋《同燕公泛洞庭》:“幸奏 瀟湘 云壑意,山旁容與動仙橈。”

59、仙艫:游船的美稱。唐駱賓王《久戍邊城有懷京邑》:“秋濤飛喻馬,春水泛仙艫?!?/p>

60、小橈:短槳。常用以代稱小船。宋趙彥端《水龍吟》:“休問無情水驛,載幽懷,小橈輕櫓。” 宋 賀鑄《訴衷情·畫樓空》:“ 吳門春水雪初融,觸處小橈通?!?/p>

61、小翼:小船。《文選·張協(xié)<七命>》“浮三翼” 李善注:“《越絶書》,伍子胥《水戰(zhàn)兵法內(nèi)經(jīng)》曰:大翼一艘,長十丈;中翼一艘,長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長九丈?!?清 曹寅 《飯后望隔江諸山》:“年年浮小翼,誰與涉寒江。”

62、小鹢:小船。宋李昴英《西江月》詞:“小鹢載池心月,長虹跨水中天?!?/p>

63、小棹:亦作“ 小棹 ”。短槳,常用以指小船。 宋 周邦彥《長相思·舟中作》:“沙棠舟,小棹游。池水澄澄人影浮?!?宋 朱敦儒《沁園春》:“ 蓮社 輕輿,雪溪小棹,有興何妨尋弟兄?!?清 吳喬《答萬季埜詩問》:“此體最難,宋明人學(xué)之,則如急流小棹,一瞬而過,無意味也?!?/p>

64、一葦:小船?!对姟ばl(wèi)風(fēng)·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孔穎達(dá) 疏:“言一葦者,謂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葦也?!薄度龂尽侵尽べR邵傳》:“臣聞否泰無常,吉兇由人, 長江之限不可久恃,茍我不守,一葦可航也。” 宋蘇軾《游武昌寒溪西山寺》:“今朝橫江來,一葦寄衰朽?!?明 劉基《旅興》:“那無一葦航,繁念空悠悠。” 清 林則徐 《中秋炮臺眺月》:“日午潮回擢東指,順流一葦如輕鷗。”

65、一葉:喻小船。唐司空圖《自河西歸山詩》:“一水悠悠一葉危,往來長恨阻歸期。” 前蜀 韋莊《酬吳秀才霅川相送》:“一葉南浮去似飛, 楚鄉(xiāng)云水本無依?!?宋蘇軾《贈邵道士》:“相將乘一葉,夜下蒼梧灘?!?明 宋濂《龍眠居士畫十八應(yīng)真相贊》:“未入水時,一葉已渡。”

66、鹢首:泛指船?!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xùn)》:“龍舟鹢首,浮吹以娛?!?宋 京鏜《雨中花·重陽》詞:“惜別未催鹢首,追歡且醉蛾眉?!?清 金人瑞《送李寶弓司理內(nèi)召》:“公代豸冠來接事,我從鹢首得陪游?!?/p>

67、鹢舟:船頭畫有鹢鳥圖像的船;亦泛指船?!稌x書·張協(xié)傳》:“乘鹢舟兮為水嬉,臨芳洲兮拔靈芝。” 李商隱《南潭上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鹢舟縈遠(yuǎn)岸,魚鑰啟重關(guān)?!?明 陳汝元《金蓮記·偕計》:“況因 麟 紱 兩兒觀光上國,故此鹢舟千里,沖浪長江 。”

68、鹢舸:北周庾信《和靈法師游昆明池》:“秋光麗晚天,鹢舸泛中川。”

69、行鹢:即行船。舊時船頭畫鹢鳥,以示善翔而不畏風(fēng)。宋梅堯臣《送謝寺丞新賜及第赴扶溝宰》詩:“行鹢路非遐,雙旗風(fēng)欲展?!?/p>

70、羽鹢:指船。鹢,一種像鷺鶿的水鳥,能高飛。古代常畫鹢鳥于船首以期迅捷,故以“羽鹢”為船的代稱。 南朝 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fā)新渚》:“ 梁珪分楚牧,羽鹢指全荊 ?!?鮑照《還都口號》:“旌皷貫玄涂,羽鹢被長江 。”

71、蘭鹢:船的美稱。南朝齊謝朓《臨楚江賦》:“列攢笳兮極浦,弭蘭鹢兮江潯?!?唐 李紳 《東武亭》:“蘭鹢對飛漁棹急,彩虹翻影海旗搖?!?/p>

72、文鹢:船首畫有鹢鳥形狀的船?!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浮文鹢,揚桂枻。” 《淮南子》:“龍舟鹢首,天子之乘也?!?南朝 梁 蕭鈞《晚景游泛懷友》:“浪隨文鹢轉(zhuǎn),渡逐彩鴛浮。” 明 劉基《郁離子·九難》:“翠蓋飄搖,文鹢委蛇?!?/p>

73、緑鹢:指畫有綠色鹢鳥的船。明楊慎《藝林伐山·緑鹢蔥鹙》:“ 劉楨《魯都賦》‘緑鹢蔥鹙’皆船名,船首畫此二鳥形也?!?/p>

74、智鹢:智慧之船。佛教謂智慧能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故稱。唐司空圖《為東都僧化刻律疏》:“風(fēng)波未息,橫智鹢而難超;繩墨可遵,制心猿而有漸?!?/p>

75、巨鹢:大船的代稱。元王惲《江船二詠·篷》:“順流與遡波,巨鹢添羽翮?!?/p>

76、風(fēng)鹢:乘風(fēng)而駛的船。北周庾信《禹渡江贊》:“三江初鑿,九谷新成,風(fēng)飛鹢涌,水起龍警?!碧?張登《上巳泛舟得遲字》:“風(fēng)鹢今方退,沙鷗亦未疑。”

77、龍鹢:龍舟。

78、放鹢:開船。杜甫《將別巫峽贈南卿兄瀼西果園四十畝》:“正月喧鶯末,茲辰放鹢初。”

79、輕鹢:輕舟。唐張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無云天欲暮,輕鹢大江清。”

80、風(fēng)帆:指張帆乘風(fēng)而行的船。韓愈《岳陽樓別

綦毋潛三個字怎么讀

讀作jīn hū tuó

滹沲是水名。即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出 山西省 繁峙縣東之泰戲山,穿割 太行山,東流入河北平原,在獻(xiàn)縣和 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至天津市,會北運河 入海。

出自唐李頎《欲之新鄉(xiāng)答崔顥綦毋潛》詩:“寒風(fēng)卷葉渡滹沱,飛雪覆地悲峨峨。”

綦毋讀音是什么意思

綦的讀音:qí釋義:1、青黑色:~巾。2、文言副詞。極:希望~切。繁體漢字:綥綦的部首:糸漢字結(jié)構(gòu):上下結(jié)構(gòu)造字法:形聲;從糸、其聲異體字:綨綥相關(guān)組詞:綦溪、綦縞、履綦、縷綦、綦公、綦針、綦履 綦溪、綦弁、綦巾、綦毋、五綦、綦下、綦跡擴(kuò)展資料:一、漢字筆順:橫、豎、豎、橫、橫、橫、撇、捺、撇折、撇折、點、豎鉤、撇、點、二、詞組釋義:1、綦轍[qízhé] 足跡和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前輩的遺澤。2、綦組[qízǔ] 雜色絲帶。3、綦連[qílián] 復(fù)姓。4、公綦[gōngqí] 復(fù)姓。5、綦繡[qíxiù] 斜紋的彩色絲織色。

綦毋懷文讀音

在古代科技發(fā)展還不是那么發(fā)達(dá)的時候,維護(hù)國家的安定和自身安全,不僅要有頭腦,還要有硬件的支撐,那就是兵器。兵器的好壞直接決定到一個國家的安寧、個人的自身安全。因此在古代兵器是至關(guān)重要的,在眾多的兵器中寶劍可謂是兵器之中的王者,另外古代根據(jù)人們所戴的佩劍更是一個人的身份與地位的標(biāo)志。

自然一把好的寶劍是離不開工藝卓著的鑄劍師,說起鑄劍大師不得不說的一位就是歐冶子。歐冶子是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的越國人,他在少年時期學(xué)會了冶煉技術(shù),開始鑄造一些生產(chǎn)工具。在鑄造工具的過程中聰慧的歐冶子發(fā)現(xiàn)了銅與鐵的不同之處,并煉造出一把鐵劍。這把鐵劍開創(chuàng)了中國冷兵器的先河,這把鐵劍就是"龍淵"。據(jù)說此劍柔軟的如腰帶一般,可以纏在腰間,松開之后如筆挺筆直,將手帕從寶劍鋒口拋落,手帕一分為二,削鐵如泥。此后,歐冶子鑄造了一系列冠絕華夏的青銅劍。

據(jù)說當(dāng)時風(fēng)胡子奉楚王之命到越國去找歐冶子,讓歐冶子為楚王制造寶劍,歐冶子為此遍尋名山大川,尋找有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具備了這三樣?xùn)|西才能鑄出利劍。終于在龍泉的秦溪山的兩顆千年松樹下發(fā)現(xiàn)了七口上等的寒泉為劍池。后來又在茨山下得到鑄劍用的鐵英。

就這樣以鐵英煉鐵鑄劍,在寒泉中淬水,鑄成劍坯,但是還缺少好的亮石磨劍,歐冶子又千尋萬覓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岙里找到亮石坑,得到堅利的亮石慢慢磨制寶劍,歷經(jīng)2年之久為楚王鑄成了削銅剁鐵如泥的寶劍,楚王見到寶劍非常高興,將鑄劍地命名為劍池湖,后來又被更名為龍泉縣,一直叫到今天成為一方千年古跡。

僅次于歐冶子的鑄劍師便是干將,相傳干將是吳國人,與歐冶子同時期,也是最著名的鐵匠。他打造的劍也是鋒利無比,楚王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機(jī)會,于是就命干將為其鑄劍。干將知道楚王性格乖戾,一定不會讓干將活著,于是干將將鑄好的雌雄兩把寶劍其中的一把贈與楚王,另一把則留與妻子,若有不測,要其后代子孫以此劍為其報仇。就這樣便有了震撼人心的干將與莫邪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是冷兵器非常盛行的時代,因此鑄劍師這一職業(yè)也非常的盛行,徐夫人也是戰(zhàn)國時期非常的出色的鑄劍名家,據(jù)說荊軻刺秦的匕首就是出自徐夫人之手。有人問徐夫人是位女子嗎?其實不是的,徐夫人姓徐名夫人,是位堂堂的男子漢。據(jù)說當(dāng)時燕太子想要得到一把天下最鋒利的匕首,于是便找到徐夫人,徐夫人為其制造最鋒利的匕首,另外在很多的歷史古籍記載中都可以找到相關(guān)的記載,可見在荊軻刺秦中,荊軻所使用的匕首就是出自徐夫人之手。

綦毋的讀音

綦姓百家姓大全中的罕見姓氏,源源于嬴姓,是上古時代五帝之一帝嚳,也就是高辛氏姬俊的子孫后代。

此外也有其他觀點。又說源于魏晉義興有綦氏。也有說源于西漢綦連氏,入中原地區(qū)后從漢俗,改成綦氏。或是是說源于漢高祖皇姓。西漢時期,因姬霖大將殺賊有功功率,漢高祖皇姓綦毋。

綦毋怎么讀音

1、出自堯帝時期,得姓始祖為毋句

毋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最早起源于上古堯帝時期,是毋句之后以祖名為氏。相傳在堯帝時,他有一個臣子叫毋句,此人制造出樂器罄,敲擊能發(fā)出美妙的音樂。毋句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為氏,稱為毋氏,故毋氏后人奉毋句為毋姓的始祖。

2、出自田姓所改,以封地名為氏

另外,如今的毋姓還有部分出自田姓所改,屬于以封地名為氏。據(jù)了解,在春秋時期,齊宣王田辟疆將其弟封于毋邱,并賜姓為胡毋氏。后來,胡毋氏的后代再分為三支,形成胡毋、毋丘、毋三姓;隨著歷史變遷,胡毋、毋丘二姓省文也改為單姓毋氏,稱毋姓。

3、源于姬姓: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大夫叫茲毋還,他是魯桓公之孫公孫茲,字毋還,史稱茲毋還,其父就是公子叔牙。后來,茲毋還的后代以先祖名字為氏,稱毋氏,這也是毋姓起源和來歷之一。

4、源于姚姓:據(jù)史書記載,戰(zhàn)國有綦毋子,也就是綦毋恢,他是晉國大夫綦毋張的后裔,為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大夫。后來,綦毋子的后代以復(fù)姓省文簡改為氏,稱毋氏,世代傳承至今。

綦毋潛拼音版

滹沱的讀音是hū tuó。

釋義:

亦作“滹沲”。水名。即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出 山西省 繁峙縣東之泰戲山,穿割 太行山,東流入河北平原,在獻(xiàn)縣和 滏陽河匯合為子牙河。至天津市,會北運河 入海。

出自唐李頎《欲之新鄉(xiāng)答崔顥綦毋潛》詩:“寒風(fēng)卷葉渡滹沱,飛雪覆地悲峨峨?!?/p>

白話文翻譯:寒冷的風(fēng)卷著落葉吹過滹沱,飄舞的雪花覆蓋了大地顯得悲壯巍峨。

宋 沉括《夢溪筆談·雜志一》:“凡大河、漳水、滹沲 ……悉是濁流。”

白話文翻譯:只要是大河、漳水、滹沲……都是混濁的水流。

擴(kuò)展資料:

根據(jù)洛陽周邊幾個滹沱村的地理位置,可能滹沱這個詞有一種特定的意思。蘇滹沱位于冢頭東面,而冢頭這個村子得名于一個大的陵墓;150醫(yī)院附近的滹沱村坐落在周山公園腳下,而周山公園本身就是某個周王陵墓。

本地有民間議論說是大的陵墓旁邊一般要有一個滹沱村。所以推測滹沱很可能是守護(hù)陵墓人員的居住點。

在蒙古語中,“滹沱”意為水邊的村寨,為中國歷史上元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水井”之意,引申為鄉(xiāng)井、市井,轉(zhuǎn)為街巷等意,音huto、hottog。

而西安有數(shù)個村名、地名中帶有滹沱二字,如馬滹沱、沙滹沱和金滹沱等;洛陽一代也有不少村莊名字用此二字,比如孟津縣城關(guān)鎮(zhèn)與常代鄉(xiāng)之間的賈滹沱村;洛陽市王城大道北段(高速公路洛陽站附近)的蘇滹沱村;洛陽市洛陽澗西區(qū)150醫(yī)院南側(cè),徐家營東側(cè)的滹沱村等。

另外全國還有很多地名叫“窟沱”,寫法不同,但大多和該詞意義一致。嵩縣九店鄉(xiāng)的滹沱在當(dāng)?shù)厝丝谥芯湍頺utuo。該詞也可能與宗教(佛教)有關(guān),詞源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考證。

感覺不錯,贊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dá)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
評論
    共 0 條評論
本站所發(fā)布的全部內(nèi)容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搬運,僅限于小范圍內(nèi)傳播學(xué)習(xí)和文獻(xiàn)參考,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nèi)刪除!
如果有侵權(quán)之處請第—時間聯(lián)系我們刪除。敬請諒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備2021006107號-532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