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怎么讀音在三峽中(三峽中的闕什么意思)
闕怎么讀音在三峽中
①<名>古代宮殿門外兩側(cè)左右相對高聳的建筑物?!豆旁娛攀住罚骸皟蓪m遙相望,雙闕百余尺?!?/p>
②<名>借指宮殿或京城?!抖派俑问裰荨罚骸俺顷I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quē
①<名>通“缺”,缺口;豁口。《三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②<名>通“缺”,缺點;過失?!冻鰩煴怼罚骸氨啬荞匝a闕漏,有所廣益?!?/p>
③<動>通“缺”。削弱;虧損?!稜T之武退秦師》:“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jué
<動>通“掘”,挖掘?!多嵅硕斡谯场罚骸叭絷I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p>
三峽中的闕什么意思
翻譯: 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快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船快。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節(jié)選于南北朝時期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闕怎么讀音在三峽中怎么讀
千千闕歌中的“闕”讀音是què。
闕,中國罕見姓氏之一,做姓氏時讀作(què),國內(nèi)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江蘇,福建,安徽,臺灣等地,海外分布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外族用此字作姓氏和譯音的情況多有記載,詳見闕姓。
闕,是關(guān)于道的一個概念,也是一個關(guān)于范疇的概念,闕是一種建設(shè)在道路之上的門類示意物,用來表示由此而始,行者行將進入一個“規(guī)定了的區(qū)域”,在今天的河北及很多地方,我們還可以看到闕的實物形態(tài),比如講一個村子的道路的并沒有門的“門樓”、進入一個特殊區(qū)域的“牌坊”(在老北京的街道原來有很多實體),它是可以是文化的、地理的、經(jīng)濟的、政治性的、種種規(guī)范性的規(guī)范的最外最遠的標(biāo)示物,比如我們身體的手指末端、我們的鼻子尖,就因此都可以被賦有了“闕”的意思。
皇宮門口的闕,也叫象魏,遠古時用于頒布法令之地,是古代宮廷等大型建筑入口入豎立 的雙柱的名稱。東闕叫蒼龍闕;北闕叫玄武闕。
不做姓氏時,代表宮闕,城闕的意思。闕為入聲字,《廣韻》等韻書皆注為去月切,現(xiàn)存què、quē兩音,做姓氏時也有將闕姓注為quē音的,臺灣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學(xué)術(shù)網(wǎng)絡(luò)版第四版是將之規(guī)范為què姓,大陸2012年6月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也是如此。
擴展資料:
一般含義
闕 讀què時是姓氏,不做姓氏時,代表宮闕,城闕的意思。讀jué時有去除,挖掘,毀傷的意思。
<動> 去除 [remove] 。
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吨芏Y》
挖掘 [dig] 。
若闕地及泉?!蹲髠鳌?/p>
毀傷 [damage]。如:闕翦(削弱,毀壞)。
另見quē;què 。
闕 quē
<名>
缺點;錯誤 [fault;slip;error] 。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獫h·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
先是雷震景德門,公(袁可立)上疏陳闕政。――明 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
又如:闕?。ㄒ蚴д`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
豁口,空缺 [gap] 。
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读凶印珕枴?/p>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端?jīng)注》
又如:闕陷(凹陷)。
也指職位或官位的空缺。即缺額 [vacancy]。如:闕車(古代兵車的一種。用以補缺的戰(zhàn)車,如現(xiàn)在所謂的機動預(yù)備部隊);闕簿(缺額登記冊)。
闕(què)姓
主要淵源
漢族:
闕姓據(jù)考證始祖為弁公,生于周靈王時,為夏朝大夫關(guān)龍逢后裔,因逃難避居山東曲阜闕里,乃以地名為氏,后繁衍于下邳,遂以此為郡望,再往中國南方各處拓展居住。
少數(shù)民族:
鮮卑有“闕機氏”、“闕居氏”等官,其后裔入中國后,以闕為姓。
突厥人闕特勤,東突厥貴族,其后裔入唐后漢化,以闕為姓。
補充:
通假字,傕(jué)(què),通“闕”,姓也 ——《康熙字典》
詳見闕姓。
三峽中闕怎么讀正確讀音
三峽易錯字:闕、蔽、曦、襄、陵、御、疾、湍、巘、漱、初、澗、屬、裳
三峽中的闕
古今異義
①或;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今義:常用于選擇復(fù)句的關(guān)聯(lián)詞
②雖;雖乘奔御風(fēng)。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從)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絕巘多生怪柏(極)哀轉(zhuǎn)久絕(消失)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②哀轉(zhuǎn)久絕,“轉(zhuǎn)”通“囀”鳴叫。
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詞用作動詞,結(jié)霜。
④空谷傳響:空谷,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三峽)兩岸連山省略定語“三峽”。
②省略句(兩岸)重巖疊嶂省略主語“兩岸”。
三峽中闕字怎么讀
三峽文言文中的字的解釋,如,自,在。闕,通缺,缺口。自非,如果不是。曦月,日月。
嶂怎么讀音在三峽中
“不以疾也”中的“以”指認為,覺得?! 度龒{》 朝代:南北朝 作者:酈道元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溯 同:泝)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 寫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翻譯: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它快?! 〉鹊酱禾旌投斓臅r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谇锾?,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jīng)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 ∽⑨專骸 。?)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空缺?! 。?)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xiāng):上,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時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傳達?! 。?0) 朝發(fā)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fā)。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jié)縣東。朝:早晨 ?。?1)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2)雖:即使。 奔:奔馳的快馬。御:駕著,駕駛 ?。?3)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fēng)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dāng)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jīng)注刊誤》) 疾:快?! 。?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6)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高峰 ?。?7)懸泉: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沖蕩。漱:沖蕩?! 。?8)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9) 良:實在,的確,確實?! 。?0)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剛剛放晴的時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1)屬引:連續(xù)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涼怪異?! 。?2)哀轉(zhuǎn)久絕:悲哀婉轉(zhuǎn),猿鳴聲很久才消失。絕:消失,停止。轉(zhuǎn):通“囀”鳴叫?! 。?3)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云陽,奉節(jié),巫山一帶?! ?24)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shù)?! ?25)沾:打濕?! ?26) 裳(cháng):衣服。 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區(qū)區(qū)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fēng)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髡哂谩白匀龒{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又?,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cè)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shù)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fēng)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巧降难劬?。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tài),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扒鍢s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傲级嗳の丁?,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鳛槊鑼懮剿鞑⒎菃渭儗懢吧?,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xiàn)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凡景語皆情語,初學(xué)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度龒{》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按憾畷r,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毖┌椎募ち?,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zhuǎn)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jié)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xiàn)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凄涼的氣氛。 作者介紹: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后又游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qū),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guān)的風(fēng)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jīng)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yōu)美的山水散文匯集??煞Q為我國游記文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三峽中的闕讀什么
《城闕輔三秦》的“闕”讀:quē。
闕quē,què:
[ quē ]
古代用作“缺”字??杖保荷懈丁?。有懷疑的事情暫時不下斷語,留待查考:~疑。
過錯:~失。
姓。
[ què ]
1.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宮~。
2.皇帝居處,借指朝廷:~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
3.京城,宮殿:“城~輔三秦”。
4.陵墓前兩邊的石牌坊:墓~。
闕
〈動〉
去除
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吨芏Y》
挖掘
若闕地及泉?!蹲髠鳌?/p>
毀傷。如:闕翦(削弱,毀壞)
另見quē;què
闕
〈名〉
(形聲。本義: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臺,通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
同本義
闕,門觀也。——《說文》。徐鍇曰:“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p>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对姟む嶏L(fēng)·子衿》
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妒酚洝じ咦婕o(jì)》
伏闕上平黎策?!濉埻⒂瘛睹魇贰?/p>
又如:城闕(城門兩邊的瞭望臺);闕竦(高聳如闕門);闕下(宮闕之下)
宮門的代稱。如:闕下(帝王的宮闕之下。借指朝廷);闕門(宮門。位于兩觀之間)
石闕。神廟、墳?zāi)怪捌隽⒌氖?/p>
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啤だ畎住稇浨囟稹?/p>
又如:太室闕;高頤闕
宮殿。如:闕庭(宮庭);宮闕(金闕。宮殿。也作天闕);闕掖(宮廷)
帝王居地的統(tǒng)稱
詣闕止書,書久不報?!稘h書·朱買臣傳》
另見quē;jué
闕
〈名〉
缺點;錯誤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洞?!T葛亮《出師表》
又如:闕敗(因失誤而把事情搞糟);闕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闕失(失誤;錯誤)
豁口,空缺
昔者女媧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闕?!读凶印珕枴?/p>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端?jīng)注》
又如:闕陷(凹陷)
指待補的官額。即缺額。如:闕車(古代兵車的一種。用以補缺的戰(zhàn)車,如現(xiàn)在所謂的機動預(yù)備部隊);闕簿(缺額登記冊)
姓
〈動〉
削減;毀壞
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蹲髠鳌こ晒辍?/p>
闕更減賦,盡休力役?!稘h書》
又如:闕翦(毀壞)
空缺;缺少。也作“缺”
三綱之道,天地之紀(jì),毋乃有闕?——《三國演義》
又如: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遺(缺少;遺漏);闕少(缺少);闕筆(缺筆畫);闕漏(空隙);闕略(缺漏)
欠,應(yīng)給而不給
逃死闕稅,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缎绿茣?/p>
通“掘”。挖
若闕地及泉?!蹲髠鳌る[公元年》
闕為深溝?!秶Z·吳語》
〈形〉
殘缺;不完善。如:闕典(殘缺的典章制度);闕略(殘缺;不完備);闕陋(殘缺簡陋);闕焉(不完備)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