鐃怎么讀(鐃怎么讀拼音怎么寫)
鐃怎么讀
鐸字讀音:duó鐸拼音:duó。部首:钅部筆順:ノ一一一フフ丶一一丨釋義: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于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擴(kuò)展資料漢字筆畫:相關(guān)組詞:
1、鐸鞘[duó qiào] 亦作“鐸韒”。唐代南詔兵器名。一種鋒利的刀。
2、護(hù)鐸[hù duó] 形容人聲嘈雜。
3、風(fēng)鐸[fēng duó] 即風(fēng)鈴。
4、獲鐸[huò duó] 喧鬧,慌亂。
5、征鐸[zhēng duó] 遠(yuǎn)行車馬所掛的鈴。
鐃怎么讀拼音怎么寫
1、闥[tà]解釋:門,小門:排~直入(推開門就進(jìn)去)。
2、衢[qú]解釋:從行,瞿聲。行,本義是道路。本義:四通八達(dá)的道路。
3、滁[chú]解釋:~河,水名,源出中國安徽省,流至江蘇省入長江。
4、鐸[duó]解釋: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于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鈴~?!?。
鐃鈸怎么讀
你好?!剧t鈸】讀:náo·bó。釋義:樂器名。銅制呈圓盤狀的合擊樂器,小的稱為「鐃」,聲音較響亮。大的稱為「鈸」,聲音較渾厚。
鐃怎么讀什么意思
鐸 [duó] [解釋] 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
鐙怎么讀
傣 、甙 、紿、 怠 、殆 、玳 、貸 、埭 、袋 、逮 、戴、 黛、 眈 、耽 、鄲 、聃 、殫 、癉 、簞、 儋、 疸 、紞 、萏 、氮 、澹 、簦 、蹬 、戥 、磴 、鐙 、鏑 、鞮、荻 、笛 、覿 、骶 、諦 、棣 、睇 、締、 蒂 、碲 、嗲、 掂、 滇 、顛 、巔 、癲 、瓞 、諜 、堞、 揲、 耋、 疊、 牒、 碟、 蝶 、蹀 、鰈、鼎 、蔸 、篼 、竇、 嘟、 督 、毒 、讀 、瀆 、櫝、 牘 、犢、 黷、 髑、 鍍 、蠹 、椴 、煅 、鍛、 籪、 祋、 懟 、碓 、憝、 鐓 、惇 、敦 、墩 、礅 、蹲 、盹 、躉 、裰 、掇、 敚 、踱 、綞 、賧 、銚 、町 、鋌
鉞怎么讀
一個(gè)金字旁一個(gè)越的一半組成的是“鉞”字,讀音是yuè。
鉞,漢語二級字,讀作鉞(yuè)
基本字義
1、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殯葬用。《史記》“湯自把鉞以伐昆吾”
2、古星名?!妒酚?天官書》中:“東井為水事,其西曲星曰鉞”。
鐐怎么讀
燎形近字:潦。
“潦”字,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二級字,普通話讀音為láo、lǎo 、liáo,最早見于商朝甲骨文中,“潦”字的基本含義為落拓不羈,舉止不自檢束,念“l(fā)iáo”,如潦倒;引申含義為做事草率,不精細(xì),如潦草。
在日常使用中,“潦”字也常做動(dòng)詞,表示水淹沒;雨多,如潦旱。
柷怎么讀
口里面一個(gè)幸念“圉”字。
圉yǔ(名)〈書〉養(yǎng)馬的地方;養(yǎng)馬的奴隸。
“圉”,初見于商朝甲骨文時(shí)代,一個(gè)囚徒被用手梏鎖住,關(guān)在牢獄里。后來陸續(xù)在商朝金文、秦朝小篆中發(fā)現(xiàn),“圉”字簡體版的楷書從秦朝隸書演變而來。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huì)】魚許切【正韻】偶許切,音語?!菊f文】本作。圉人,掌馬者?!局芏Y·夏官·校人】乗馬,一師四圉。【注】四匹爲(wèi)乗,養(yǎng)馬爲(wèi)圉,乗馬分爲(wèi)四圉,則圉師一人掌之。
又【圉師】掌敎圉人養(yǎng)馬。
又【圉人】掌養(yǎng)馬芻牧之事,以役圉師?!咀ⅰ恳壅?,圉師使令焉。
又【爾雅·釋詁】垂也?!咀ⅰ渴剜鲈谕獯挂??!驹姟ご笱拧慷辔矣M痻,孔棘我圉?!咀髠鳌る[十一年】亦聊以固我圉也。
又【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捍牧圉。
又月名?!緺栄拧め屘臁吭略诙≡秽?。
又【孟子】始舍之圉圉焉?!咀ⅰ苦鲟?,困而未舒之貌。
又姓?!咀髠鳌ぐ辍砍龉栄▽m負(fù)王,以如昭夫人之宮。
又圉門,周王城門?!局苷Z】王自圉門入。
又圉陽,地名。【左傳·昭二十四年】楚王以舟師略吳疆,至圉陽而還。
又朱圉,山名。【書·禹貢】西傾朱圉。【前漢·地理志注】山在冀縣南梧中聚。
又邑名?!竞鬂h·郡國志】圉屬豫州留郡。
又洛陽有圉鄉(xiāng)。
又與圄同。詳前圄字注。
又與敔通。樂器?!驹姟ぶ茼灐宽鄸青??!緯ひ骛ⅰ孔鳀菙牎?/p>
又【諡法】威德剛武曰圉。
又【正韻】魚據(jù)切,音御。止也,捍也。【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咀ⅰ颗c御同?!竟茏印ご罂锲课釁材茑鑫?。
又【前漢·賈誼傳序】設(shè)建屏藩,以守強(qiáng)圉。吳楚合從,賴誼之慮。
青銅編鐃怎么讀
鐸讀音:[duó]部首:钅釋義: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于中國春秋至漢代。組詞司鐸 鈴鐸 鐸鞘 鑊鐸 秉鐸 檐鐸 獲鐸 銅鐸 諧鐸 濩鐸 鐸舌 鐸鈴 托鐸 護(hù)鐸
磬怎么讀
這個(gè)字念磬,讀qing四聲。磬是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石制打擊樂器和禮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懸石,右半像手執(zhí)槌敲擊。磬起源于某種片狀石制勞動(dòng)工具,其形在后來有多種變化,質(zhì)地也從原始的石制進(jìn)一步有了玉制、銅制的磬。 擊奏體鳴樂器。中國古代的石質(zhì)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于漢民族的樂舞活動(dòng),后來用于歷代帝王、上層統(tǒng)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dòng)中的樂隊(duì)演奏,成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后新樂興起,磬僅用于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duì)。
鈸怎么讀
讀音是zhuo的字有很多,比如:著、桌、作、捉、啄、剢……等等。但金字旁的zhuo字只有“鐲”,金手鐲的“鐲”,念第二聲。是女子的一種飾品,形狀像一個(gè)圓圈,佩帶在手上叫手鐲,佩帶在腳上叫腳鐲,一般以純金或純銀打造,不管是金還是銀,都屬于金屬元素,我想這就是“鐲”字是金字旁的原因,老祖宗造字都是有一定的道理,那是凝聚了所有的心血與智慧的。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