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怎么讀(什剎海怎么讀普通話)
什剎海怎么讀普通話
李連杰(Jet Li),1963年4月26日生于北京市,華語影視男演員、導(dǎo)演、制作人 、武術(shù)運動員、商人。
1971年進入北京什剎海體校,從而開始武術(shù)運動員的生涯。1975年參加全運會武術(shù)套路比賽,獲得全能冠軍。1979年因傷退出武術(shù)界。198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少林寺》,該片打破華語電影在中國內(nèi)地的票房紀錄。1986年自導(dǎo)自演動作片《中華英雄》。1991年主演的動作片《黃飛鴻之壯志凌云》奠定其在影壇的地位。1992年憑借武俠片《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獲得更多關(guān)注。1995年獲得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大陸人士特別獎。
1998年赴美國好萊塢發(fā)展,同年出演其在好萊塢的首部電影《致命武器4》。2001年擔(dān)任動作片《變種元素》的制作人。2002年因主演武俠片《英雄》而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2003年憑借動作片《宇宙追緝令》獲得第12屆MTV電影獎最佳打斗場面提名。2008年憑借動作片《投名狀》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2009年成為中國企業(yè)家俱樂部會員。2010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百人榜”。2011年參與創(chuàng)辦太極禪國際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2013年在《中華武術(shù)》三十年頒獎盛典中,獲得“中華武術(shù)30年最具武術(shù)影響力人物獎”。2016年主演古裝片《封神傳奇》。
什剎海怎么讀拼音是什么
溥的讀音念[pǔ]。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于北京什剎海后海北岸的醇王府。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奉慈禧太后懿旨,立為嗣皇帝,承繼同治,兼祧光緒。12月2日,在太和殿登極,次年改元宣統(tǒng),隆裕太后聽政,其父醇親王載灃攝政。
1967年,溥儀因患尿毒癥病倒。周恩來總理聞訊后指示將他安排到首都醫(yī)院進行中西醫(yī)會診。在病情最危急時,周總理又指派蒲輔周去給他看病,并轉(zhuǎn)達周總理對他的問候,后因醫(yī)治無效,于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去世。
擴展資料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tǒng)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tǒng)治結(jié)束。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zhǔn)備逃亡時被蘇聯(lián)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lián)。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學(xué)習(xí)、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jié)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jié)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
:
百度百科-愛新覺羅·溥儀
什剎海標(biāo)準(zhǔn)讀音
讀音是:shí chà hǎi fú dì de lǜ yáng
原文:
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什剎海怎樣讀
‘什剎?!x作:shí chà hǎi 什剎海地區(qū)是北京內(nèi)城保留了原有民俗文化的富于老北京特色的傳統(tǒng)風(fēng)景地區(qū)和居民保留地區(qū)。東部銀錠橋橫跨湖上,站立橋頭可飽覽西山秀色,故有燕京小八景“銀錠觀山”之美稱。
什剎海怎么讀北京話
什剎海
位于北京城中心區(qū)
是唯一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qū)
也是北京城內(nèi)面積最大
風(fēng)貌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qū)
什剎海應(yīng)該怎么讀
什剎海流傳著的關(guān)于沈萬三的故事。
提起沈萬三來,老北京人都知道,他是"活財神"?;钬斏駪?yīng)該是很有錢的了,可是他卻身無分文,衣衫襤褸,那么,為什么叫他活財神呢?原來,他知道地下哪里埋著金子,哪里埋著銀子。只是,他平常說不出來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銀子,只有當(dāng)人們把他狠狠打一頓,他受不了的時候,胡亂一指,指到哪里,哪里肯定有金子或銀子,并且,打得越厲害,從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銀就越多。
可是平民百姓和他的親人都不會打他,因而都很窮。
這一年,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但他又不情愿花國庫的錢,就跟大臣們商量怎樣才能省錢的法子,大臣們都說這片苦海幽州,恐怕弄不出很多錢來,但皇帝不管,仍然叫大臣們獻策。
后來,有人把沈萬三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高興了,吩咐馬上把沈萬三給抓來。
官兵來到沈萬三家,一個窮酸老頭從屋里出來說自己就是沈萬三,官兵們看見他的落魄寒磣樣兒,心里直犯嘀咕,但還是帶他去見皇帝去了。
沈萬三被帶上金殿,皇帝一瞧,就納悶了,心里想:就是這么個窮老頭子呀?他會是活財神?靠得住嗎!于是問他吧:"你叫沈萬三嗎?"
"我叫沈萬三。"
"你知道哪里有金和銀嗎?"沈萬三說:"我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皇帝急啦:"你不知道哪里有金銀,你為什么叫活財神?"
沈萬三說:"那是別人硬亂叫的,我根本不是活財神。"
皇帝雷霆大作,一拍桌子,說:"你不說實話,把他拉下去,給我狠狠地打!"
武士把沈萬三拉到殿下,狠狠地打起來。沈萬三嘴里嚷著:"我真不知道呀!別打啦!""不知道就打。"直打得沈萬三血肉模糊,這時候,沈萬三實在忍受不了疼痛了,喊了一句:"別打啦,我知道哪兒有銀子。"
武士住了手,皇帝說:"帶他挖去,挖不出銀子來,再打!"
沈萬三帶著官兵,走到一塊空地上,往下一指,說:"你們就在這里挖吧。"
官兵們就在他指的地方挖起來。不久果然挖出來十窖銀子來,一窖是48萬兩,共計480萬兩。修城的銀子挖出去,這里就成了大坑啦,大坑后來有了水,就叫了"十窖海"。也就是現(xiàn)在的什剎海。
北京城修起來以后,皇帝貪欲更大了,他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和銀子,就又派人把活財神沈萬三抓來啦。
這回,皇帝打他打得比上次更狠了,沈萬三被打得幾次昏死過去,他一看命都快保不住了,就帶著一幫官兵,出了安定門,往西北走到一片大空地,指著這快地說說:"這里有九缸金子,十八窖銀子,可是得有馬蘭花才能開得了窖子"。
官兒下令:"趕快找馬蘭花!"可這片空地寸草不生,那里有馬蘭花呀!官兒怎么也找不到,大聲地喝斥沈萬三說:"你這個混蛋,明明知道這里是一毛不發(fā)之地,卻說要找馬蘭花,這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嗎?走咱們見皇上去。"
官兵把沈萬三又帶到了皇帝那里,皇帝知道了這回事,惱羞成怒,大吼道:"把他給我往死里打!看他說不說!"武士們緊一陣慢一陣地打那沈萬三,他們盼著沈萬三說出九缸十八窖的另外的鑰匙來,好讓他們的皇帝高興。
沒想到沈萬三年事已高,早已經(jīng)不住這樣的毒打,武士的板還沒打幾下,他就兩眼一翻,兩腿一伸,一命嗚呼了。沈萬三死了,皇帝貪婪的夢想落空了
什剎海拂地的讀音是什么
后海是什剎海的一個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塊水面組成的什剎海,為了與北海、中海、南?!扒叭!眳^(qū)別,被稱作“后三?!?。后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huán),總面積146.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34公頃,綠地面積11.5公頃。這是北京城內(nèi)700年以前元大都時期的古老水域。
后海是13世紀元大都規(guī)劃設(shè)計的基本項目之一,什剎海周邊從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華商業(yè)區(qū),它在當(dāng)時是漕運的終點,被稱為“北京古海港”,那時沿岸處處是酒樓歌臺、商肆作坊。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的民居與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為它鋪陳著京味和歷史的無窮韻味。人們來這里只為了在這里依然能夠聽到秋日里清脆的蟲鳴,依然能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縮影,依然能咀嚼那早已遠去的皇家遺韻。后海是老北京久負盛名的消暑、游玩場所。藏匿在胡同中的小吃,隨處散發(fā)著爆肚、鹵煮、灌腸的味道,流竄著誘人的豆汁酸。
什剎海怎么讀?
“什剎?!钡淖x音是: [ shí chà hǎi ]
釋義:
也寫作“十剎?!?。 在 北京市 西城區(qū) 。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稱。 元 代名 海子 ,為一寬而長的水面, 明 初縮小,后逐漸形成 西海 、 后海 、 前海 ,三海水道相通。三海碧波蕩漾,岸邊垂柳毿毿,遠山秀色如黛,風(fēng)光綺麗,為燕京勝景之一。
什剎海的讀音是什么
什剎海,又名海子。明清時西海名積水潭,前海、后海稱什剎海。也有人說由于明代在海子岸邊建了一處寺廟,名什剎海寺,所以海子就隨之而稱為什剎海了。為此,關(guān)于什剎海名之由來,便成一謎。關(guān)于什剎海之謎,周汝昌曾發(fā)表文章這樣寫道:一般的或公認的說法是,什剎海之得名是由于明代在海子岸邊建了一處寺廟,名叫什剎海寺,因此這里的海子就隨之而稱為什剎海了。這聽來全然是順理成章,名正言順,似無可疑。什剎海寺,據(jù)記載,位于龍華寺以西,建于明末萬歷年間,門向東,對著稻田,方圓五十多畝,筑舍三十多間,鱗次如號舍的樣子,佛殿只占其一舍,不另立大殿,格局別致??墒?那個“順理成章”的說法,細一琢磨,便又生出許多問號來,乃覺理未必順,章未必成。第一,“什剎”之解并不一致。另種說法為另有“九庵一廟”,共為十剎。
第二,對“剎”字也有不同的理解。如謝錫勛的詩,稱為“漢?!?注日“十漢海”。張之洞在他的詩中,又稱之為“石靦?!?。靦即閘,石是指前海西口建有響閘,“西?!狈e水潭之水,來自西北方,東南折而注入前海處也。可見“漢”、“閘”、“剎”三音,還在那里“混攪”,到底誰是誰非?看來還待研究。第三,土著居民口中的實際讀音,與文人墨客又不一樣,他們稱呼的,完全不像外地人從“本本”上看來的“學(xué)生腔”那樣,清清楚楚地念作“什剎?!?而是說“十j”或“十je”海的,那音又像“界”,又像“籍”,因是“十”字重讀,“”輕讀,所以聽起來是介乎二者之間。但無論如何,真正老北京沒人念成“剎”的。
第四,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大意說這片大水面是明代豪富沈萬三窖藏銀子的地方。沈萬三被“整”了,他的銀窖被掘發(fā)了,才形成的這一大片“坑”,云云。傳說的人還有意強調(diào)說:“這原叫十窖海,不是什么十剎海!”
這就表明:從老百姓到文化人士,各層各界,實際上都不“承認”那個“剎”,包括寫法和讀法。那么,真是從萬歷年蓋了個“什剎海寺”才出現(xiàn)的這個給海再強安在頭上的新名字的嗎?可就令人滿腹生疑了?,F(xiàn)在的“外三?!?即積水潭、后海、前海,原本也沒有分稱,只叫積水潭,或泛稱海子。積水潭也寫成積水灘,后來專歸了德勝以西的那片水,那時把一座清代商邸改作醫(yī)院,即以積水潭為名。此名是大俗話,是一點兒“雅味”也沒有的。此“潭”旁建有凈業(yè)寺,可是后來很多詩文家都把后海稱作“凈業(yè)湖”了,此為一奇。再者,什剎海本在后海邊,可是后來以至今天,又把“什剎海”一名專指前海了,此又一奇。在早,最西的積水潭有“蓮池”之名,可是后來又專稱最東的前海為“蓮花池”、“蓮花泡子”,此亦古今之變,非奇而亦覺為奇!
古書中對“后來的什剎?!钡姆Q呼。就有很多種,如:南海,后湖,玄武湖,雞頭池,蓮塘北湖,玉河,玉泉…這么些稱號,可說是大家都在混亂叫,本無定名可知?!笆矂x?!痹圃?顯然是這種情形之下“應(yīng)運而生”的硬安上去的東西,從遼、金、元到明代大分年代,都沒有過那樣一個怪名目。用句成語,也許是“不足為訓(xùn)”吧。“十”、“什”、“石”下面的那個音,畢竟應(yīng)為何字?看來還是個謎,還有待史地專家們抽空考證一下。從西北方流來的這條“河”,本來是城郊外的一帶野水荒灣,位于遼金都城的東北方向。元代拋棄了舊都城,另于它的東北地區(qū)建新城,名曰大都,一下子把這條野水荒灣圈進了大都城,成了重要的漕運海子與“太液池”,至此,這條“河”的六“段”的第三段,交了紅運,地位抬高,身價百倍。
這還不算,等到明代加筑皇城,竟將那些“段”強行“隔離”,于是,“內(nèi)三?!痹僖膊皇恰叭碎g”,而變成“天上”了,萬民無從瞻仰了。從此,“外三?!辈庞肿?yōu)椤鞍胍八薄晦鹩诨蕦m內(nèi)苑,但還幸居神京皇城的城墻之內(nèi)??墒?變化并不到此為止。辛亥革命以后,為了推翻帝制,打倒皇權(quán),所以連“皇”城也拆除了,于是宮內(nèi)的太液北海)得與宮外的“前海”重新“見面”。這時,外三海雖然是“外”,實居城“內(nèi)”再到解放以后,過了些年頭,又把那座基本上是元、明、清三代大力經(jīng)營的世界惟一的古都城,保存完好的北京大城全部拆掉。于是,“外三?!睆摹叭跃映莾?nèi)”又變成了“無內(nèi)無外”,無以名之了。
這一帶水域,海、湖、池、泡、塘、潭……人們都為它擬取佳名,它的特色極多極大,金代已在此處建起規(guī)模宏麗的離宮,而宮左卻又“引泉”種稻。這種稻,一直經(jīng)歷元、明、清、民國各代,遺風(fēng)余跡,長期未斷,直到近年填平前海的西半以建“體館”這才絕跡。再加上元代漕運的大碼頭所在,海子邊側(cè)興起了百般的商業(yè)盛況,而且也有名園古剎。明代則寺廟新增,琳宮接望,貴家名園也越發(fā)密布于左右。這樣的一處奇特的“綜合性景觀”,不但在全北京無可再覓第二處,就在全國,也未必能有與之媲美的地方。它是“城市山林”,過去盛產(chǎn)蓮荷菱芡,鷗鳧翔集,林木蔭濃,而不遠又是樓臺金碧,宮闕崔嵬。所以金代的著名詩人滏水趙秉文,把這里比作唐代長安城畔的名勝“曲江”之地。
元代海子岸邊有萬春園,新進士聚會于此,完全是仿效唐時典故美談,而明代將這兒的一座大剎海印寺改名為“大慈恩寺”,更是有意要想“恢復(fù)”曲江故事——曲江之側(cè),慈恩寺有大雁塔,新登第的進士“雁塔題名”一典,就是這里了,著名的杏園、樂游原……也都相接密邇。如此看來,“什剎海”的歷史,其中包涵著極為豐富而美麗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而這種文化內(nèi)容是應(yīng)當(dāng)重視、保護與弘揚的。就連如何保護它的歷史風(fēng)貌特點特色,也要十分注意,而不要走那種“修葺一新”實際是弄成“沒有圍墻的現(xiàn)代化的公園”那種地步。
什剎海讀音
弄堂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jīng)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gòu)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構(gòu)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gòu)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chǎn)物。
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離不開弄堂。所謂“弄堂”,是上海人對于里弄的俗稱,它是由連排的石庫門建筑所構(gòu)成的,并與石庫門建筑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多少年來,大多數(shù)上海人就是在這些狹窄的弄堂里度過了日久天長的生活,并且創(chuàng)造了形形色色風(fēng)情獨具的弄堂文化。
上海的弄堂是許多上海人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每逢夏季來臨,弄堂中便時時可見一支支乘涼的大軍。那些家中住房條件困難,通風(fēng)設(shè)備較差的人家,早早地便將草席、長凳、躺椅、竹榻搬到自己所住的弄堂口,用涼水沖洗一陣,然后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乘起涼來。許多在弄堂里開小商店的,則將自己店門前的排門板卸下,擱上兩條長凳,充當(dāng)乘涼的用具。此時的弄堂內(nèi),成了一個熱鬧、嘈雜,充滿各種人情世態(tài)的世界。老人們大多是靜靜地躺在竹榻、睡椅上,睡眼朦朧地搖著扇子,小伙們則大多是打牌斗棋,或者與朋友們聊著一些有趣的故事。婦女們大多是在草席上嗑著瓜子,做著針線,一邊哄著孩子睡覺,頑皮的小孩子們,則大多是在弄堂里奔逐嬉鬧,尋找自己的樂趣……一篇反映30年代上海都市弄堂乘涼景觀的作品中這樣寫道:“上海弄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邊是一排一排的房子……到了夏天,到處擺著椅凳,人們團團地聚坐著,尤其是晚上,到處可以看出人浪來。女人們的黑褲黑香云紗褲子,排列起來,如果您不小心,她們的突出的臀部的雙曲線就會碰到您的身上……在習(xí)習(xí)的晚風(fēng)里,產(chǎn)生了浪漫史和悲喜劇的連環(huán)圖畫?!边@種情景,在舊時上海都市中隨處可見?,F(xiàn)今,雖然許多上海居民的家庭住房條件已經(jīng)大為改善,夏日里到弄堂中乘涼的人數(shù)已遠不如過去那樣多,但是仍有不少上海人喜歡到弄堂中去乘涼消夏,因為那里有著一種自己家庭中無法得到的群體氣氛,那里可以尋找到一種自己家庭中無法尋找到的人生樂趣。
弄堂更是上海的小孩子們嬉戲玩耍,從事各種游戲活動的主要場所。生活在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后期的上海人在童年時代幾乎都有與弄堂中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戲的經(jīng)歷。男孩子們玩的大多是一些較為粗獷的游戲,如打彈子、釘橄欖核、刮香煙牌子、滾鐵環(huán)、扯響鈴等等;而女孩子們玩的則大多是一些較為細膩文雅的游戲,如跳橡皮筋、造房子、踢毽子、挑繃繃等等。但是,隨著家庭住房條件的改善和家庭娛樂活動的發(fā)展,現(xiàn)在弄堂中做游戲的孩子已經(jīng)越來越少,延續(xù)百年以上的上海弄堂游戲習(xí)俗也正在逐漸走向衰落,這是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不斷走向都市化、現(xiàn)代化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必然結(jié)果。
上海人的弄堂生活中除了吃飯、洗衣、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交易買賣。對于許多上海人來說,弄堂不僅是一塊棲息生存的獨特天地,而且也是一個買賣物品、了解市面的主要場所。許多小商品的買賣活動,都是在弄堂中進行的,它們構(gòu)成了上海灘上又一種充滿市井風(fēng)情的弄堂習(xí)俗形式。在舊時,上海弄堂中最為常見,同時也是最為熱鬧的,是那些賣小吃點心的生意。從清晨開始一直到晚上,各種小吃點心攤子便不斷地涌向上海的各條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叫賣聲也在上海的各條弄堂中響徹回蕩,它們營造了一種濃濃的上海弄堂生活情韻。魯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談》一文中說:“這是四五年前,閘北一帶弄堂內(nèi)外叫賣零食的聲音,假使當(dāng)時記錄下來,從早到夜,恐怕總可以有二三十樣,而且那些口號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從‘晚明文選’或‘晚明小品’里找過詞匯泥,還是怎么,實在使我似初到上海的鄉(xiāng)下人,一聽就有饞涎欲滴之慨。”
胡同
胡同的由來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dāng)北京日益現(xiàn)代化的時候,人們在擔(dān)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么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么造出來的?
考其來源,最初的“胡同”這兩字的外面都包著個“行”字,指明聲音是“胡同”,意思是行走之地。那么“胡同”之音又從何而來呢?漢語中此兩字的聲音全無講解呀!查查典籍,較早見到“胡同”的說法是在元曲雜劇,比如《張生煮海》中,梅香姑娘有“我住在磚塔胡同”的臺詞,這說明“胡同”一詞產(chǎn)生在元代。所以《宛署雜記》考證道:“‘胡同’本元人語,字中從‘胡’從‘同’,獸取胡人大同之意?!边@說法不一定對,因為元人即蒙古人,不會稱自身為“胡人”,怎會取“胡人大同”之意呢?另一說法倒有些道理,今內(nèi)蒙語的“浩特”變音寫成漢文“胡同”。蒙語“浩特”是城鎮(zhèn)之意,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首府即叫“呼和浩特”(青色之城的意思),那么,蒙古人統(tǒng)治的元代,將蒙語引入是不奇怪的。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guān)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分校瑥堄饐柮废悖骸澳慵易∧睦??”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贝u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焙翁幏窖阅兀蠖嫉?。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么“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guān)系密切
有的學(xué)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zhuǎn)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guān)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shè)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么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qū),在設(shè)計和規(guī)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后造屋,或者預(yù)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guī)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
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gòu)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shù)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jīng)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后井、干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guān)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于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丑陋!當(dāng)初此地的居民為什么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nèi)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qū)懽龉矿夂嗨?;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懊焙泵晒耪Z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于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fā)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yīng)該沒有什么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diào)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luò)市也可以叫沙絡(luò)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鐘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
四、胡同與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聲,絳韻,古音胡貢反,本從共得聲,讀若‘弄’,至后漢始讀今音,胡絳切。楚辭巷字作街。《詩經(jīng)·鄭風(fēng)·豐》:‘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谟璨凰唾?’巷和迭葉韻,讀弄音。弄出于楚辭,春秋楚國地方,即今兩湖、江蘇、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時,《南齊書》所載:‘蕭鸞弒其君于西弄?!ⅲ骸镆??!髋次飨?,急讀為弄,緩讀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稱為胡同,上海人將‘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近人程樹德說胡同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傳人中國,(見《國故談苑》卷二)實為誤解?!保ㄒ渣S現(xiàn)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xiàn)璠學(xué)術(shù)論文選》第472頁,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7月)
胡同景點介紹
什剎海
元朝初年,這片水域叫積水潭,它是大都漕運的終點,無數(shù)南來的船隊都在此靠岸。薩兆溈先生在《凈業(yè)覓蹤》說,那時兩岸“餅鋪飯館云集,酒旗綿延數(shù)里”,“春雨清塵,桃李盛開,酒樓懸掛的酒旗,迎著東風(fēng)招展。那青底紅字的酒旗,綿延達數(shù)里之遙”??梢姡?dāng)時已是一片繁榮景象。
在明代,因湖邊有座什剎寺,這片水域隨之被稱作什剎海了。元代的漕河逐漸廢棄,積水潭日益內(nèi)縮,慢慢形成彼此相連的三個小湖,往日船貨云集的水陸碼頭,一變而成波光瀲滟的寧靜水鄉(xiāng)。當(dāng)時的詩人李東陽在湖邊流連,興之所至,贊它為“城中第一佳水”。公安三袁也聯(lián)袂而來,在湖畔結(jié)社,飲酒,賞月,吟詩,留下一段佳話。
在清代,三個小湖分別被通俗地叫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前海、后海和西海。三海相連,南接北海、中海和南海,而中海和南海的東側(cè),是紫禁城。不知是驕傲還是悲哀,紫禁城里最后兩任皇帝,都出自后海東岸的醇親王府,大清帝國最后幾出慘烈的大戲,其實早在什剎海畔就拉開了序幕。
恭王府恭王府開放時間8:30-17:00,恭王府位於前海西街17號,是清代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據(jù)說恭王府總面積為一百多畝。相當(dāng)於中山公園,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王府,曾是和珅的宅邸。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過四合院組成,后為長160米的二層后罩樓。
恭王府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漿砌筑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中的濕度,過去整個假山上都長滿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為其母祝壽寫的“?!弊直?,這是恭王府的“三絕”之一,碑石長7.9米,貫穿整修假山。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弘歷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約值白銀八億兩,相當(dāng)於國庫十幾年的總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
胡同(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它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232米。據(jù)清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聞考》一書記載,此街原名"鼓樓斜街",清末改稱"煙袋斜街"。
據(jù)說,當(dāng)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于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制大煙袋當(dāng)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biāo)志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在煙袋斜街的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yè)中的頭號大煙袋了。
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煙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響,一直流傳到今天。
銀錠橋
銀錠橋位于西城區(qū)什剎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間的水道上。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是什剎海的風(fēng)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銀錠橋上可遙望西山,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鼓樓
鼓樓位于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鐘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
1924年后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fù)鳴鐘擊鼓。
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jié)構(gòu)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于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各一座。北墻東側(cè)有旁門,內(nèi)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共60級,然后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
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 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cè)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于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jié)氣)。現(xiàn)僅存大鼓 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
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guī)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后,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后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jié)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 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
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 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口安撓神,設(shè)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碑?dāng)時,鐘、鼓二樓擊鼓撞鐘均以此為度,到了清代改用時辰香計時后,漏壺計時法方廢止。
麒麟碑,原在麒麟碑胡同,傳說是明代仇鸞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后因仇鸞勢敗,這塊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后。被移到鼓樓內(nèi)。
1949年后,成為“東城區(qū)文化館”的館址,1984年對鼓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繕。
北京胡同名字趣談 :
1、以形象標(biāo)志來命名
因為好多胡同都是以一個較明顯的形象標(biāo)志來命名的,這也表現(xiàn)出北京人的實在、直爽和風(fēng)趣,象較寬的胡同,人們順嘴就叫成了“寬街”、窄的就叫“夾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灣”、長方形的稱“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細長的叫“竹桿”、扁長的稱“扁擔(dān)”、一頭細一頭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還有以特殊標(biāo)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樹胡同(今百順胡同)、鐵獅胡同等。此外,還有以當(dāng)?shù)靥攸c或形狀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羅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間,最顯眼、最突出的標(biāo)志就要數(shù)城門、廟宇、牌樓、柵欄、水井、河流、橋梁廠,所以就出現(xiàn)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門內(nèi)、外大街、前、后圓恩寺胡同、東四(牌樓)、西單(牌樓)、大柵欄(老北京人讀成:大市臘)、水井胡同、三里河、銀錠橋胡同等胡同名稱。
3、樹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沒有這些特別顯眼的標(biāo)志,胡同中種的樹多,就有了柳樹胡同,棗林胡同、椿樹胡同等以樹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許多胡同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胡同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后、中等方位詞,象東壇根胡同、西紅門胡同、南月牙兒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戶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語
因為胡同名稱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發(fā)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語在里邊,象背陰兒胡同、取燈兒胡同、悶葫蘆罐兒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還有不少胡同帶有兒音,更顯得京味兒十足,象羅兒胡同、鴉兒胡同、雨兒胡同、上兒胡同、帽兒胡同、盆兒胡同、井兒胡同等。
6、吉祥話
有些胡同名稱還能表露出人們的美好愿望,人們總樂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兒來給胡同起名。象帶有什么“喜”啊、“?!卑?、“壽”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慶胡同、喜鵲胡同、福順胡同、福盛胡同、壽長胡同、壽逾百胡同等等。還有帶著“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還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稱,如百花深處、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讀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機構(gòu)命名的胡同
如祿米倉、惜薪司、西什庫、按院胡同、府學(xué)胡同、貢院胡同、兵馬司等,以皇親國戚、達官貴族的官銜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監(jiān)鄭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吳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場貿(mào)易命名的胡同
如鮮魚口、騾馬市、缸瓦市、羊市、豬市、米市、煤市、珠寶市……
9、以寺廟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寶禪寺街、護國寺街、正覺寺胡同、觀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業(yè)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鍋劉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紙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騸馬張胡同(今栓馬胡同)、孟端胡同、劉漢胡同(今劉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與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講究,是我們研究明清社會的參考資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鄭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來錯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條。
明初大將軍徐達長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長女嫁給了當(dāng)時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時,徐達第四子增壽為朱棣通風(fēng)報信,被建文帝殺掉。朱棣進南京后撫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壽為武陽侯,不久又封定國公,定國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監(jiān)鄭和故居所在地。鄭和人稱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來訛稱為三不老胡同。東城的無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紅星胡同,是吳良大人胡同的誤稱。吳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將。
明朝中葉以后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達起來,當(dāng)時有些個體勞動者也以他們出色的勞動為他們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個姓唐的洗布帛的勞動者,他們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區(qū)的唐洗泊街。
宣武區(qū)有條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劉家街的誤稱。東城有個姓姚的手工業(yè)勞動者,鑄鍋鑄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鑄鍋胡同,后來被訛稱為堯治國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國胡同。
北城有個豆腐陳胡同,后來訛稱豆腐池胡同。明朝還有個特點,當(dāng)時制作祭祀用的紙馬鋪很多,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動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紙馬胡同、何紙馬胡同,今天都已訛稱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稱,實際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來命名。也有不少胡同雖沒以人名來命名,但其中卻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譚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孫中山先生到過的中山會館、小楊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護國寺街有梅蘭芳故居,后圓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條有程硯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類胡同名稱雖不是直接以人名來命名的,但也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關(guān)系。
象文丞相胡同、張自忠路、趙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稱都是人們?yōu)榱思o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從而明顯表達了人們對民族英雄的敬慕。這就說明胡同的名稱絕不僅僅只有實用的指代作用,還具有美學(xué)功能和人文傾向。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