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萬用表(如何使用萬用表測量電路的電壓)
如何使用萬用表
使用萬用表的注意事項
萬用表是比較精密的儀器,如果使用不當,不僅造成測量不準確且極易損壞。但是,只要我們掌握萬用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謹慎從事,那么萬用表就能經久耐用。使用萬用表是應注意如下事項:
l測量電流與電壓不能旋錯檔位。如果誤將電阻檔或電流檔去測電壓,就極易燒壞電表。萬用表不用時,最好將檔位旋至交流電壓最高檔,避免因使用不當而損壞。
l測量直流電壓和直流電流時,注意“+”“-”極性,不要接錯。如發(fā)現指針開反轉,既應立即調換表棒,以免損壞指針及表頭。
l如果不知道被測電壓或電流的大小,應先用最高檔,而后再選用合適的檔位來測試,以免表針偏轉過度而損壞表頭。所選用的檔位愈靠近被測值,測量的數值就愈準確。
l測量電阻時,不要用手觸及元件的裸體的兩端(或兩支表棒的金屬部分),以免人體電阻與被測電阻并聯,使測量結果不準確。
l測量電阻時,如將兩支表棒短接,調“零歐姆”旋鈕至最大,指針仍然達不到0點,這種現象通常是由于表內電池電壓不足造成的,應換上新電池方能準確測量。
l萬用表不用時,不要旋在電阻檔,因為內有電池,如不小心易使兩根表棒相碰短路,不僅耗費電池,嚴重時甚至會損壞表頭。
如何使用萬用表測量電路的電壓
方法
萬用表測電壓方法首先要將量程開關對準標有V的五檔范圍內(測試交流電壓要對準交流電壓的檔位,測試直流電壓時要對準直流電壓的檔位)。
測量電壓時,要把電表表筆并接在被測電路上。根據被測電路的大約數值,選擇一個合適的量程位置。
干電池每節(jié)最大值為1.5V,所以可放在5V量程檔。這時在面板上表針滿刻度讀數的500應作5來讀數。即縮小100倍。如果表針指在300刻度處,則讀為3V。注意量程開關尖頭所指數值即為表頭上表針滿刻度讀數的對應值,讀表時只要據此折算,即可讀出實值。除了電阻檔外,量程開關所有檔均按此方法讀測量結果。
在實際測量中,遇到不能確定被測電壓的大約數值時,可以把開關先撥到最大量程檔,再逐檔減小量程到合適的位置。測量直流電壓時應注意正、負極性,若表筆接反了,表針會反打。如果不知遭電路正負極性,可以把萬田表量程放在最大檔,在被測電路上很快試一下,看筆針怎么偏轉,就可以判斷出正、負極性。
如何使用萬用表視頻
萬用表只能檢測有沒有視頻信號輸出,在檢查完電源沒有問題后,拿萬用表打電壓檔上,量下是否有電壓輸出,如果有電壓輸出的話,只能說明有信號輸出,至于是好的還是壞的,就不一定了。
檢查方法:
1、將視頻線的一端屏蔽線與中心線分開,另一端測量屏蔽線與中心線是否斷路,斷路線路正常,通路說明線路有短路。 2、將視頻線的一端屏蔽線與中心線短接,另一端測量屏蔽線與中心線是否通路,通則線路正常,斷路說明線路在某處壞了。
如何使用萬用表測量電阻
1.首先連接表筆,萬用表的選擇可以是指針也可以是數顯的,紅色表筆插入VΩ檔,黑色表筆插在COM端,確保萬用表正常;
2.旋轉萬用表檔位,測量電阻就要使用電阻檔,如果不確定電阻值多少,可以旋轉到預估值的檔位,比如200Ω檔;
3.連接電阻器的兩段,表筆隨便接,沒有正負之分,一定要確保接觸良好;
4.讀出萬用表顯示的數據,如果萬用表沒有數據出現,有可能是電阻器壞了,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量程不夠,更換量程;
5.把量程增大,如果一直沒有數據那只能說明電阻器壞了,如果有數據付出數據,注意加上檔位的單位。
如何使用萬用表檢測二極管的質量及正負極
用歐姆檔,不用高阻檔(高阻檔電壓高),兩表筆分別接二極管兩極測電阻,然后再把兩表筆換下位置再測一次。如果兩次電阻都大或都均小,這個二極管是壞的。如果一次大,一次小二極管是好的。電阻小時黑表筆接的是二極管的正極。
如何使用萬用表來檢查電路故障
1、打開萬用表的電源開關,將萬用表上的旋鈕撥到二極管(蜂鳴)檔位,并將紅黑表筆插在萬用表的正確位置。提示:進行檢測工作前,必須先確保萬用表是可用的,檢測時必須確保電路不帶電。
2、短接紅黑表筆可聽到蜂鳴聲,萬用表上紅色led燈亮,確保萬用表可用。
3、將紅黑表筆分別接觸到所需測量的電路的兩端。若聽到蜂鳴聲,萬用表上紅色led燈亮,則電路通;若無蜂鳴聲,萬用表上紅色led燈不亮,則電路斷。提示:短路要保證未通電。二極管(蜂鳴)檔位是平時使用最多的檔位。
如何使用萬用表測電阻,有哪些注意事項
電阻在使用前要進行檢查,檢查其性能好壞就是測量實際阻值與標稱值是否相符,誤差是否在允許范圍之內。方法就是用萬用表的電阻檔進行測量。電阻器測量時要注意兩點:要根據被測電阻值確定量程,使指針指示在刻度線的中間一段,這樣便于觀察。確定電阻檔量程后,要進行調零,方法是兩表筆短路(直接相碰),調節(jié)"調零"電器使指針準確的指在Ω刻度線的"0"上,然后再測電阻的阻值。另外,還要注意人手不要碰電阻兩端或接觸表筆的金屬部分。否則會引起測試誤差。用萬用表測出的電阻值接近標稱值。就可以認為基本上質量是好的,如果相差太多或根本不通,就是壞的。
1、外觀檢查對于固定電阻首先查看標志清晰,保護漆完好,無燒焦,無傷痕,無裂痕,無腐蝕,電阻體與引腳緊密接觸等。對于電位器還應檢查轉軸靈活,松緊適當,手感舒適。有開關的要檢查開關動作是否正常。
2、萬用表檢測用萬用表的電阻擋對電阻進行測量,對于測量不同阻值的電阻選擇萬用表的不同倍乘擋。對于指針式萬用表,由于電阻擋的示數是非線性的,阻值越大,示數越密,所以選擇合適的量程,應使表針偏轉角大些,指示于1/3~2/3滿量程,讀數更為準確。若測得阻值超過該電阻的誤差范圍、阻值無限大、阻值為0或阻值不穩(wěn),說明該電阻器已壞。在測量中注意拿電阻的手不要與電阻器的兩個引腳相接觸,這樣會使手所呈現的電阻與被測電阻并聯,影響測量準確。另外,不能帶電情況下用萬用表電阻擋檢測電路中電電阻器阻器的阻值。在線檢測應首先斷電,再將電阻從電路中斷開出來,然后進行測量。
3、用電橋測量電阻如果要求精確測量電阻器的阻值,可通過電橋(數字式)進行測試。將電阻插入電橋元件測量端,選擇合適的量程,即可從顯示器上讀出電阻器的阻值。例如,用電阻絲自制電阻或對固定電阻器進行處理來獲得某一較為精確的電阻值時,就必須用電橋測量自制電阻的阻值。
如何使用萬用表測量電壓
1.
準備好儀器,儀器要支持220V的交流電壓,打開開關;
2.
再把黑色的觸筆線插到儀器的com端口,紅色觸筆線插在 VΩ 端口;
3.
將開關調到750V的電壓位置,表筆紅色接正極,黑色接負極,接好后就會顯示出數值。
方法如下:1、家庭用的電是交流電,電壓是交流電壓,一般在220v左右,那萬能表量程設置就要大于交流220v,
如何使用萬用表檢查線路是否正常
此題目有點怪!對于交流電要“測量線路”是否有電,簡單方法用驗電器、試電筆就可以。
若用萬用表可調交流電壓檔,先估計是多大電壓調適當高點的檔位進行行每兩線依次量出壓值,若確不詳知線路電壓可選最高檔逐次降低測量,從而量得線路是否有電,不必什么“到底有沒有電”。
如何使用萬用表教程圖解
以前的萬用表,都是指針式顯示,看刻度十分清楚?,F在的萬用表基本上是電子顯示屏,在顯示上有些講究。但不管什么型號,使用方法都是類似的,可以觸類旁通。
長期不使用萬能表,一點要將電源關閉。如果鍵撥盤放置在除OFF(關閉)以外的檔位之后,液晶屏都不顯示,那就是電池沒電了,需要更換電池。
將萬用表反過來,通常有兩個固定螺絲,使用十字起子旋松,即可將后蓋取出來。
取出舊電池,換上新電池(9V的層壓電池),注意該電池的正、負極,小頭為正極,大頭為負極,和電路板上的正負極對上(有提示)安裝。
換上新電池之后,撥動撥盤,通常會有1的顯示(表示通電了,可以工作)。
將撥盤調到DCV范圍,表示直流電,此時黑表棒應該接在最底部的COM(帶有地線標志的)插孔之中,而紅表棒插在中間的(標識有VΩmA)插孔中。
如果不知道被測量的電壓是多少,應該從最大擋量起。如果已知電量,也要略高于現有電量檔位量。注意:同樣的電壓(9V電池)在不同的單位測量的電壓可能會有差異,檔位越接近,準確率越高(比如在1000V檔位測量為10V,而在20V檔位測量則為9.57V)。
ACV為測量交流電的檔位,電表棒的連接和DCV(直流電)的連接方法一樣。這里只有750V和200V兩擋,在未知電壓的情況下,也是使用高電壓檔位測量,以免燒壞萬用表。
下面的DCA是測量直流電的,用綠色的框起來,以便和左上角的DCV直流電壓有所區(qū)別(白色框起來)。
如何使用萬用表正確測量電容器
判斷無功功率補償電容好壞的方法:
1、用萬用表測,萬用表打電阻當,測電容器二端,電阻從小到大很快,說明電容器是好的;
2、看運行電流,如果行運中的電力電容器,比名牌上的電流低,或沒有電流說明電容器壞了;
3、目測,看電容器有沒有鼓起,漏油,這二種情況出現,說明電容器已壞,或將壞;
4、運行后的電容器,將它放電,如果出現很強的,啪,的聲音,說明電容是好的。
交流電在通過純電阻的時候,電能都轉成了熱能,而在通過純容性或者純感性負載的時候,并不做功.也就是說沒有消耗電能,即為無功功率.當然實際負載,不可能為純容性負載或者純感性負載,一般都是混合性負載,這樣電流在通過它們的時候,就有部分電能不做功,就是無功功率,此時的功率因數小于1,為了提高電能的利用率,就要進行無功補償。
這種功率在電網中會造成電壓降落(感性電抗時)或電壓升高(容性電抗時)和焦耳(電阻發(fā)熱)損失,卻不能做出有效的功。
因而需要對無功功率進行補償。合理配置無功補償(包括在什么地點、用多大容量和采用何種型式)是電力系統(tǒng)規(guī)劃和設計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在運行中,合理使用無功補償容量,控制無功功率的流動是電力系統(tǒng)調度的主要工作之一。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