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網茶葉感觀審評白皮書(茶葉審評標準2018)
茶葉審評標準2018
GB/T 23205-2008 茶葉中448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 GB/T 23204-2008 茶葉中519種農藥及相關化學品殘留量的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
GB/T 23193-2008 茶葉中茶氨酸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GB/T 21729-2008 茶葉中硒含量的檢測方法
GB/T 23376-2009 茶葉中農藥多殘留測定 氣相色譜/質譜法
GB/T 23379-2009 水果、蔬菜及茶葉中吡蟲啉殘留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
GB/T 5009.176-2003 茶葉、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殺螨醇殘留量的測定
GB/T 23776-2009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GB/T 5009.57-2003 茶葉衛(wèi)生標準的分析方法
茶葉審評標準23776
綠茶的沖泡時間一般是把握在兩到三分鐘。沖泡前首先用水燙杯,起到溫杯和潔具的作用。然后注水半杯水即可,此步驟為潤茶,大約1分鐘后,用水高沖;在水流的激蕩下可以使綠茶更加清香可口,因經過溫杯后已可以隱隱約約感覺到綠茶的茶香;再浸泡約一分半鐘左右,即可品茶。
茶葉審評標準表總評怎么寫
序號 標準名稱 標準編號
1 農產品基本信息描述 茶葉 GB/T 38208-2019
2 茶葉分類 GB/T 30766-2014
3 茶葉化學分類方法 GB/T 35825-2018
4 茶葉生產技術規(guī)范 GB/Z 26576-2011
5 茶葉感官審評方法 GB/T 23776-2018
6 茶葉感官審評術語 GB/T 14487-2017
7 茶葉感官審評室基本條件 GB/T 18797-2012
8 烏龍茶 第9部分:白芽奇蘭 GB/T 30357.9-2020
9 臺式烏龍茶 GB/T 39563-2020
10 臺式烏龍茶加工技術規(guī)范 GB/T 39562-2020
11 烏龍茶加工技術規(guī)范 GB/T 35863-2018
12 烏龍茶 第7部分:佛手 GB/T 30357.7-2017
13 烏龍茶 第6部分:單叢 GB/T 30357.6-2017
14 烏龍茶 第3部分:黃金桂 GB/T 30357.3-2015
15 烏龍茶 第4部分:水仙 GB/T 30357.4-2015
16 烏龍茶 第5部分:肉桂 GB/T 30357.5-2015
17 烏龍茶 第2部分:鐵觀音 GB/T 30357.2-2013
18 烏龍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30357.1-2013
19 茉莉花茶 GB/T 22292-2017
20 茉莉花茶加工技術規(guī)范 GB/T 34779-2017
21 紅茶加工技術規(guī)范 GB/T 35810-2018
22 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 GB/T 13738.1-2017
23 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 GB/T 13738.2-2017
24 紅茶 第3部分:小種紅茶 GB/T 13738.3-2012
25 白茶 GB/T 22291-2017
26 白茶加工技術規(guī)范 GB/T 32743-2016
27 緊壓白茶 GB/T 31751-2015
28 地理標志產品 政和白茶 GB/T 22109-2008
29 地理標志產品 安吉白茶 GB/T 20354-2006
30 綠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14456.1-2017
31 綠茶 第2部分:大葉種綠茶 GB/T 14456.2-2018
32 綠茶 第3部分:中小葉種綠茶 GB/T 14456.3-2016
33 綠茶 第4部分:珠茶 GB/T
茶葉審評標準流程
審評杯。審評杯容量一般為150ml,要求瓷質純白,用與泡茶喝審評茶葉香氣。
茶葉審評標準誰發(fā)布的
茶藝的6個基本要素:
1.人
人是茶藝最根本的要素,同時也是景美的要素。在茶藝諸要素中茶由人制、境由人創(chuàng)、水由人鑒、茶具器皿由人選擇組合、茶藝程序由人編排演示。
2.茶
唐代詩人杜牧在《題茶山》一詩中贊道:“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痹诓杷囍匈p析茶之美,不僅是欣賞茶的色、香、味、形之美,還要欣賞茶的名字,譬如廬山云霧、恩施玉露、南京雨花、顧渚紫筍、碧螺春、大紅袍等。
對于茶葉的外形美,審評師的專業(yè)術語有“顯毫”“勻齊”“細嫩”“緊秀”“緊結”“渾圓”“圓結”“挺秀”等。
茶葉的色澤,給人一種質量的美感。茶色之美包括干茶的茶色、葉底的顏色以及茶湯的湯色三個方面。
在茶藝中主要是鑒賞茶的湯色之美。不同的茶類應具有不同的標準湯色。在茶葉審評中常用的術語有:“清澈”表示茶湯清凈透明而有光澤;“鮮艷”表示湯色鮮明而有活力;“鮮明”表示湯色明亮略有光澤;“明亮”表示茶湯清凈透明;“乳凝”表示茶湯冷卻后出現(xiàn)的乳狀渾濁現(xiàn)象;“渾濁”表示茶湯中有大量懸浮物,透明度差,是劣質茶的表現(xiàn)。
對于茶葉湯色具體色澤按審評專業(yè)術語有嫩綠、黃綠、淺黃、深黃、橙黃、黃亮、金黃、紅艷、紅亮、紅明、淺紅、深紅、棕紅、暗紅、黑褐、棕褐、紅褐、姜黃等等。
茶藝的6個基本要素
3.水
鄭板橋寫有一副茶聯(lián):“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边@副茶聯(lián)生動地說明了“評水”是茶藝的一項基本功。
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對宜茶用水就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他說:“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泵鞔牟枞藦堅丛凇恫桎洝分袑懙溃骸安枵撸褚?;水者,茶之體也。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币陨险撌鼍f明了在茶藝中精茶必須配美水,才能給人至高的享受。
水以“清、輕、甘、冽、活”五項指標俱全才稱得上宜茶美水。
4.器
視覺效果好的茶具,其工藝美術效果令人嘆為觀止。在茶藝中,要以道馭藝,用無形的茶道去指導茶藝。
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無論是飲、還是食,都極看重“器”之美。
到了近代,茶的品種已發(fā)展到六大類,上千種,而茶具更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數(shù)。
茶藝的6個基本要素
5.境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中說:“處身于境,視境于心?,撊徽浦?,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逼浜笾袊妼W一貫主張:“一切景語皆情語,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自有境界?!敝袊杷囈笤谄凡钑r要做到環(huán)境、藝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
6.藝
茶藝的“藝”之美,主要包括茶藝程序編排的內涵美和茶藝表演的動作美、神韻美以及服裝道具美等。
茶藝表演的動作美和神韻美強調茶藝首先是一門生活藝術而不是舞臺藝術,其目的之一是使茶藝的愛好者們對茶藝藝術有正確的認識,這樣在表演時才能準確地把握個性,掌握尺度。
茶葉審評標準時間
茶葉審評的基本步驟無非分為干評和濕評兩個步驟。
干評是審評茶葉的外形、色澤、凈度、香氣等,是用專業(yè)的評茶盤在干評臺上完成,如圖:
濕評是審評茶葉的內質,主要是湯色、香氣、滋味、葉底來評判,是在專業(yè)的濕評臺上,用沖泡茶葉來完成,如圖:
其實,不難,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得很好
茶葉審評標準投茶量
觀毫,白毫越多者越為上品,最上者雪芽,觀之茶條全部覆滿白毫;觀葉,一芽一葉者為上品,一芽兩葉者次之,大葉片不能稱為毛尖,沖泡時葉片舒展勻稱為佳;觀湯,湯色黃綠,略微混濁,細觀之可見細微纖毫懸浮湯中;聞香,茶香濃郁而不失清新,沁人心脾;品味,信陽毛尖根據采摘時節(jié)不同口感不同,所謂“春茶苦,夏茶澀,秋茶好喝舍不得摘”之說,以春茶為上,并以時節(jié)劃分,清明前為明前茶,谷雨前為雨前茶,上品者入口較苦,細品有回甘,飲罷口舌生津,神清氣爽。
”
茶葉審評標準國標
不同的茶葉等級分類辦法也是不同的,茶葉的等級是根據國家標準《茶葉感官審評室基本條件》對茶葉的條索外形、色澤、整碎、凈度、內質、香氣、滋味醇厚度、湯色、葉底來分類。下面就為大家介紹茶葉的等級劃分。茶葉的等級劃分,由高到低依次為:特級、1級、2級、3級....9級,特級:緊細、勻整、顯毫、勻凈、陳香濃郁、濃醇、紅濃明亮、褐紅細嫩
茶葉審評標準表觸覺
謝謝邀請,更多茶葉資訊敬請關注普洱茶研究所!
關于如何鑒別茶葉的好壞,應該做客觀的審評!
茶葉的鑒別又分為感官審評:利用人們的感覺器官(視覺、 嗅覺、味覺、觸覺)對茶葉外形、內質客觀存在的品質作出判斷。
第一點理化檢驗: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方 法,探測茶葉的物理性狀,分析茶葉內含成 分的含量及其變化,為評定茶葉品質提供計量上的數(shù)據。
感官審評為主,理化檢驗為輔。
第二點茶葉品質因子
1、外形:條索、色澤、整碎、凈度
2、內質: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第三點評茶用水的要求
? 最低應符合GB5749-85要求
水質要無色,透明,無沉淀物; 無肉眼
可見物; 無味無臭; 渾濁度<3°; 水質硬度 <15° 。
第四點茶葉沖泡的三要素
? 泡茶的水溫:
審評所有茶葉都用沸水(100℃)起泡。
? 泡茶的時間:
法定 2-10分鐘,大多數(shù)為5分鐘;
? 茶水比例:
紅茶與綠茶等 1 ︰50(茶 :水);
烏龍茶 1 ︰22
第五點評茶程序
1、 (稱)樣: 扦大樣,
2、把盤(搖樣盤)
3、干看外形
4、 濕看內質:看湯色、聞香味、嘗滋味、評葉底。
茶葉審評標準及專業(yè)術語
前言:茶葉審評是審評人員用感官鑒別茶葉的過程。審評人員運用正常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辨別能力,對茶葉產品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及葉底等品質因子進行審評,從而達到鑒定茶葉品質的目的。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
一、干評外形
這里粗略介紹一下鑒別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凈度。
1、嫩度
a、一般嫩度好的茶葉,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但是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
b、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于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
c、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shù)摹?/p>
d、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yōu)榱俗非竽鄱榷挥醚啃闹撇琛?/p>
2、條索
a、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guī)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
b、一般長條形茶,看松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
c、圓形茶看顆粒的松緊、勻正、輕重、空實;
d、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guī)格。
e、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yōu);
f、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g、以杭州地區(qū)綠茶條索標準為例: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細緊有鋒苗緊細尚有鋒苗尚緊實尚緊稍松粗松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3、色澤
a、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系。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
b、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c、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d、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產地以及季節(jié)有很大關系。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
e、制茶過程中,由于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
4、整碎
a、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b、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
c、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于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
d、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后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5、凈度
a、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夾雜物的多少。
b、凈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夾雜物。此外,還可以通過茶的干香來鑒別。
c、無論哪種茶都不能有異味。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干香和濕香也有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來定,青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不可取。
d、最易判別茶葉質量的,是沖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氣以及葉片茶湯色澤。
e、每次買到的茶都互相比較一下,這樣次數(shù)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關鍵之所在了。
二、濕評內質
1、香氣:是茶葉沖泡后隨水蒸氣揮發(fā)出來的氣味。由于茶類,產地,季節(jié),加工方法的不同,就會形成與這些條件相應的香氣。
如紅茶的甜香,綠茶的清香,白茶的毫香,烏龍茶的果香或花香,黑茶的陳醇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門紅茶的砂糖香,黃大茶和武夷巖茶的火香等。
審評香氣除辨別香型外,主要比較香氣的純異,高低,長短。純異指香氣與茶葉應有的香氣是否一致,是否夾雜其他異味;高低可用濃,鮮,清,純,平,粗來區(qū)分;長短指香氣的持久性。
2、湯色:是茶葉形成的各種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映出來的色澤,湯色隨茶樹品種,鮮葉老嫩,加工方法,栽培條件,貯藏等而變化,但各類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綠茶的黃綠明亮,紅茶的紅艷明亮,烏龍茶的橙黃明亮,白茶淺黃明亮等。
審評湯色時,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濁度三方面。
3、滋味:是審評茶師的口感反應。評茶時首先要區(qū)別滋味是否純正,一般純正的滋味可以分為濃淡,強弱,鮮爽,醇和幾種。不純正滋味有苦澀,粗青,異味。好的茶葉濃而鮮爽,刺激性強,或者富有收斂性。
4、葉底:是沖泡后剩下的茶渣。評定方法是以芽與嫩葉含量的比例和葉質的老嫩度來衡量。芽或嫩葉的含量與鮮葉等級密切相關,一般好的茶葉葉底,嫩芽葉含量多,質地柔軟,色澤明亮均勻一致。好茶葉的葉底表現(xiàn)明亮,細嫩,厚實,稍卷;差的葉底表現(xiàn)暗,粗老,單薄,攤張等。
5、余味:茶湯一進口就產生強烈的印象,茶湯喝下去一段時間之后仍留有印象,這種印象就叫“余味”。不好的茶湯叫做“無味”,好的茶湯則“余味無窮”。
6、回甘:也稱為“喉韻”。收斂性和刺激性漸漸消失以后,唾液就慢慢的分泌出來,然后感到喉頭清爽甘美,這就是“回甘”,回甘強而持久表示品質良好。
7、看渣:就是看沖泡之后的“茶渣”,也就是看“葉底?!钡搅诉@個時候,茶葉品質的好壞可說一覽無遺了。看渣時,必須注意幾件事,以下分別說明。
8、完整性:葉底的形狀以葉形完整為佳,斷裂不完整的葉片太多,都不會太好,由葉底的斷面可看出是手采或機采。另外,芽尖是否碎斷,也關系成茶品質。
9、嫩度:茶葉泡開以后就會恢復鮮葉的原狀,這時用視覺觀察,或用手捏捏看就可明白茶葉的老嫩了。老的茶葉摸起來比較刺手,嫩的茶葉比較柔軟。
10、彈性:用手捏捏難,彈性強的葉底,原則上是幼嫩肥厚的茶菁所制,而且制茶過程沒有失誤。彈性佳的茶葉,喝起來會比較有活性。茶菁如果粗老或制造不當就會沒有彈性。
11、葉面展開度:屬于揉捻緊結的茶,應該是沖泡之后慢慢展開來,而不是一下子就展開,如此可耐多次沖泡,品質較好。但是如果沖泡之后葉面不展開的也不好,極有可能是焙壞了的茶,茶中的養(yǎng)分會消失很多,這時可觀察是否有炒焦茶菁或焙焦茶葉的情形。
12、齊一程度:是否有新舊茶,或其他因素的混雜,可從葉底看得很清楚。新茶鮮艷有光澤,而舊茶會較變成黃褐色或暗褐色,沒有光澤。又如顏色比較接近的茶類之混雜,如白毫烏龍混入紅茶;又,不同品種,不同制法的茶混在一起都會影響茶葉的齊一程度。
原則上均勻整齊為佳,但是如果有特殊風味要求的并堆是被允許的,不能視為不好的茶。
13、走水狀態(tài):茶菁在萎凋的過程中會慢慢地將葉中的水分經由水孔散發(fā)出去,這個情形就叫做“走水”,走水良好的話,葉底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呈半透明的狀態(tài),顏色鮮艷,紅茶會紅而明亮,包種茶則淡綠透明,綠茶則全葉呈淡綠色。
14、發(fā)酵程度:隨著發(fā)酵程度的不同,葉底也會從淡綠,咸菜綠,褐綠到橘紅,深紅等不同色彩,發(fā)酵越重,顏色越紅。
15、焙火程度:隨著焙火的輕重,葉底顏色會從淺到深到暗,從綠,褐綠,一直到黑褐色,焙火越重,顏色會越深越暗。
三、審評術語大全
(一)外形
1、細嫩:多為一心,一至二葉,鮮葉制成,條索細圓渾,毫尖或鋒苗顯露。
2、緊細:鮮葉嫩度好,條緊圓直,多芽毫,有鋒苗。
3、緊秀:鮮葉嫩度好,條細而緊且秀長,鋒苗顯露。
4、緊結:鮮葉嫩度稍差,較多成熟茶條索緊而圓直,身骨重實,有芽毫有鋒苗。
5、緊實:鮮葉嫩度稍差,但揉捻技術良好,條索松緊適中,有重實感,少鋒苗。
6、粗實:原料較老,已無嫩感,多為三,四葉制成。
7、粗松:原料粗老,葉質老硬,不易卷緊,條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輕飄。
8、壯結:條索壯大而緊結。
9、壯實:條索卷緊,飽滿而結實。
10、顯毫:芽葉上的白色絨毛。
11、身骨:指葉質老嫩,葉肉厚薄,茶身輕重,一般芽葉嫩,葉肉厚,茶身重的,身骨好。
12、重實:指條索或顆粒緊結,以手權衡有重實感。
13、勻整(勻齊,勻稱):指茶葉形狀,大小,粗細,長短,輕重相近,并配適當。
14、脫檔:茶葉并配不當,形狀粗細不整。
15、破口:茶葉精制,切斷不當,茶條兩端的斷口,粗糙而不光滑。
16、團塊(圓塊,圓頭):指茶葉結成塊狀或圓塊,因揉捻后,解塊不完全所致。
17、短碎:條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齊,勻稱,之感。
18、露筋:葉柄及葉脈因揉捻不當,葉肉脫落,露出木質部。
19、黃頭:粗老葉,經揉捻成塊狀,色澤黃者。
20、碎片:茶葉破碎后,形成的輕薄片。
21、末:指茶葉被壓碎后,形成的粉末。
22、塊片:由單片粗老葉,揉成的粗松,輕飄的塊狀物。
23、單片:未揉捻成形的粗老單片葉子。
24、紅梗:茶梗紅變
(二)色澤
1、墨綠:深綠泛黑而勻稱光潤。
2、翠綠:翠玉色而帶光澤。
3、灰綠:綠中帶灰。
4、鐵銹色:深紅而暗無光澤。
5、草綠:葉質粗老,炒菁控制不當,過干,呈現(xiàn)綠草之色澤。
6、砂綠:如蛙皮綠而油潤,優(yōu)質青茶類的色澤。
7、青褐:色澤青褐帶灰光。
8、鱔皮色:砂綠蜜黃,似鱔魚皮色,又稱鱔皮黃。
9、蛤蟆背色:葉背起蛙皮狀砂粒白點。
10、枯暗:葉質老,色澤枯燥且暗無光澤。
11、花雜:指葉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澤雜亂。
(三)香氣
1、清香:香氣清純不雜。
2、幽雅:香氣文秀,類似淡雅花香。
3、純和:香氣正常純凈,但不高揚。
4、甜香:帶類似蜂蜜,糖漿,或龍眼干之香氣。
5、甜和:香氣不高,但有甜感。
6、炒米香:類似爆米花之香氣。為茶葉經輕度烘焙或焙炒的香氣。
7、火香:茶葉經適度烘焙,而產生的焙火香。
8、高火:干燥或烘焙溫度過高,尚未燒焦而帶焦糖香。
9、火味:炒青干燥或烘焙控制不當,使茶葉燒焦,帶火味。
10、青味:似青草或青葉之氣味。炒( 蒸)菁不足,或發(fā)酵不足,均帶青味。
11、悶味:似青菜悶煮之氣味,俗稱( 豬菜味) 。
12、濁氣:茶葉夾有其它氣味,沉濁不清之感。
13、雜味:非茶葉應有之氣味。
(四)滋味
1、濃烈:滋味強勁,刺激性及收斂性強。
2、鮮爽:鮮活爽口。
3、甜爽:具有甜的感覺而爽口。
4、醇厚:滋味甘醇濃稠。
5、醇和:滋味甘醇欠濃稠。
6、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濃稠感不足。
7、粗淡:滋味淡薄,粗糙不滑。
8、粗澀:澀味強,而粗糙不滑。
9、青澀:澀味強,而帶青草味。
10、苦澀:滋味雖濃,但苦味,澀味強勁。茶湯入口,味覺有麻木感。
11、水味:茶葉受潮或干燥不足之茶葉,滋味軟弱無力。
(五)湯色
1、艷綠:水色翠綠微黃,清澈鮮艷。亮麗顯油光,為質優(yōu)綠茶之顏色
2、綠黃:綠中顯黃的湯色。
3、黃綠:黃中帶綠的湯色。
4、淺黃:湯色黃而淡,亦稱淡黃色。
5、金黃:湯色以黃為主,稍帶橙黃色。清澈亮麗,猶如黃金之色澤。
6、紅湯:烘焙過度或陳茶之湯色,淺紅或暗紅。
7、凝乳:茶湯冷卻后,出現(xiàn)淺褐色或橙色乳狀的渾湯現(xiàn)象。
8、明亮:水色清,顯油光。
9、混濁:湯色不清,沉淀物或懸浮物多。
10、昏暗:湯色不明亮,但無懸浮物。
茶葉審評標準表
茶葉審評基本流程:
取樣—把盤(評外形)一扦樣—稱樣—沖泡—瀝茶湯一評湯色一嗅香氣—嘗滋味一評葉底一審評結果與判定。
一、取樣
1、初制茶取樣方法:1勻堆取樣法:②就件取樣法③隨機取樣法
上述各種方法均應將打取的原始樣茶充分拌勻后,用分樣器或對角四分法打取100g~200g二份作為審評用樣,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審評,另一份留存?zhèn)溆谩?/p>
二、把盤
1、將代表性茶樣放入評茶盤中,雙手持樣盤的邊沿,運用手勢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轉動,使樣匾里的茶葉均勻地按輕重、大小、長短、粗細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勻分布在樣匾里的毛茶通過反轉順轉收攏集中成為饅頭形,這樣搖樣匾的“篩”與“收”的動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個層次。
2、用目測、鼻嗅、手觸等方法,通過翻動,調換位置,審評干茶香氣、形狀、嫩度、色澤、整碎、凈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氣是否純正,有無異雜味,香型。
4、目測其上、中、下段茶的情況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狀是條形還是針形等,色澤是否有油潤,還是枯暗,顏色是翠綠,嫩綠,或黃綠等,目測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凈度是否有非茶類的夾雜物。
5、手觸茶葉,感受其的重實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樣
扦樣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該批茶品質,審評時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樣。
1、扦樣時,要將茶樣盤中的茶樣用回旋法收到茶盤中,成饅頭狀,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饅頭狀中。
2、扦樣時用三個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稱樣
稱樣就是稱取能充分代表該批茶品質,審評該茶樣時所需要的茶樣重量。
將扦起的茶樣緩慢放入稱樣盤中,同時眼觀天平的重量變化,達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夠該茶樣審評所需的克數(shù)。
五、溫杯
在沖泡時一定要先溫洗審評器具,溫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溫度和達到清潔器具作用,避免在沖泡過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溫度太低降低審評杯中水溫,達不到沖泡要求的水溫,從而影響茶樣的內質品質,清潔器具目的是清除殘留在器具的氣味 少寶免殘留的氣味影響該茶的品質。
六、沖泡
1、將稱取好的茶樣放入事先溫洗好的審評杯中,將燒開的沸水(100°℃)注入審評杯中,一次性注滿,加蓋,計時。
2、多杯不同茶類審評時,就以需要最長浸泡時間的茶類所需要的時間計時。
七、瀝茶湯
1、熟練者可用單手操作,食指扣住杯把,中指配合食指夾住杯把,姆指按住杯蓋的凸高點,將審評杯臥擱在審評碗上。
2、初學者可用雙手操作,一手握住杯把,另一手手指按住杯蓋的凸高點,將審評杯臥擱在審評碗上。
八、評湯色
評湯色就是利用人體的感受器官眼睛觀看審評其茶湯的顏色種類與色度、明暗度和清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