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茶葉放到里揉(揉茶葉的手法)
揉茶葉的手法
揉捻,制茶工序中的一種,大部分茶葉制作過程都有這個工序,傳統(tǒng)的白茶沒有揉捻工序,但現(xiàn)在的新工藝白茶也加了輕柔這一工序。所謂的揉捻可以理解為兩個動作,一個揉,揉即使茶葉成條,一個捻,捻可使茶葉細胞破碎,擠出茶汁,使茶汁附在茶條表面,增加粘性,有利于茶葉外形形成,既用這樣的方法使茶葉面積縮小卷成條形。揉捻的要求,先輕后重,逐步加壓,輕重交替,最后不加壓。最開始的時候不加壓,使茶葉沿著它的葉脈卷成條,后加壓使細胞破碎。揉捻的作用,一是使茶葉成條形,二是使茶葉中的細胞破碎,茶汁溢出附在茶葉表面,有利于增加茶湯濃度,這也是洗茶快速出湯的原因。茶葉揉捻的越重,茶葉越不耐泡。揉捻的程度要求,三級以上的葉子成條率要達到80%,三級一下的晚達到60%,揉捻葉細胞破壞率要達到45%-55%,茶汁附在茶葉表面,手摸有濕潤感。
茶葉揉捏的作用
茶葉在他的手掌下來回卷曲,慢慢變成了細細的小卷!
揉茶葉的手法圖片
茶葉焙火定義為半發(fā)酵烏龍茶精制之一部分(注1)。焙茶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三分茶七分火或七分茶三分火,誰是君、誰是臣?君與臣的關系先了解茶為什么要烘焙?
分成兩點解釋;一、再干:降低茶葉中的水份,讓茶在保存中較慢酸化,使易于保存。二、烘焙:用火的力量改變(善)茶的本質(zhì)。好茶只要再干,香氣不足的茶利用烘焙來提高質(zhì)量。
一、茶葉烘焙的目的:
一、降低水份含量、確保存放期間的質(zhì)量,只需將水份降低,是物理變化(注2)。二、改善或調(diào)整茶的色、香、味、形。茶本身的香氣不足,借火來提高火香,是化學變化。尤其是茶葉的并配,必須借火的力量來將質(zhì)量劃一,是茶商的靈魂。
茶葉的質(zhì)變是因為茶葉受氧(酸)化的關系,茶葉中含有5-8﹪的脂肪,脂肪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酸化,氧化要有足夠的水做媒體,所以茶葉要包裝前一定要將水份降至5%以下,為什么?我們將一粒茶葉放大,水份含量在3-4%時水成單分子層,空氣中的水進不來。當吸水至5%以上時,會有游離水,游離水會將氧帶進茶葉中,茶葉就會漸漸類變。當吸水超過6﹪時就會產(chǎn)生凝結水(毛細管水)在茶葉中形成一水道,氧氣流通快茶葉類變加速,這就是茶葉為何要再干的原因。(注3)
香氣不足的茶、儲存一段時間或茶味走樣的茶、為了參加比賽或迎合客戶口味須要用火的力量改變茶的色、香、味、形,就是烘焙。茶葉烘焙師傅必須要了解茶葉化學成份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與質(zhì)量的關系。
二、茶葉化學成份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與質(zhì)量的關系:
氨基酸:味甘、苦、酸,含量愈多愈好。茶芽嫩梗、高海跋、春冬茶較多。制茶浪菁時產(chǎn)生香氣,焙火時與還原醣產(chǎn)生作用叫梅納反應(焙茶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咖啡因:茶會苦的原因,對制茶技術與焙火過程不重要,因為它很穩(wěn)定不會因制造、焙火過程的不同產(chǎn)生變化。咖啡因除了苦之外有鮮口感,會與兒茶素結合產(chǎn)生沉殿,冷溫時結合、高溫時分開,稱為乳化作用。紅茶茶紅質(zhì)多最明顯。
兒茶素類:兒茶素再加一個類,表示有很多種,目前分六大類、兩種型、游離型帶苦、脂型帶苦澀,又稱茶單寧(非單寧酸)茶湯中最多的物質(zhì)占50﹪以上。制茶和焙茶過程都很重要,茶葉發(fā)酵時變黃、變紅,并影響脂肪酸使茶產(chǎn)生香氣對茶的味與香氣都有很重要的關系。
單醣與雙醣類:茶中含2-5﹪烘焙時可以說完全靠它,糖本身就有糖的香味,加熱有蜜香再熱有焦糖香,對口感及香氣都好。
果膠質(zhì):對茶湯的成形很重要,茶湯的粘稠感(飽滿的感覺),烘焙時產(chǎn)生香氣。
植物色素:葉綠素與花青素,綠茶和臺式烏龍茶要保持,紅茶要破壞。制茶時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以葉綠素為例,炒菁后馬上置冷可保持葉綠素使茶葉保持綠身。
三、茶葉烘焙溫度與外觀變化
色:色澤來源主要來自葉綠素,因烘焙過程因溫度而改變。由翠綠-黃褐-紅褐-黑褐。80℃無差別,好茶只要80℃但水份含量無差別、100℃光澤消失、120℃2-4小時變黃褐以上葉底還能全開,140℃2小時變紅褐、葉底半開,(等于160℃1小時)※焙茶溫度超過130℃有燃燒的危險。再加長時間變黑褐色,葉底不開。茶黃質(zhì)后氧化的關系變茶紅質(zhì),120℃2小時以下纖維不會變死,以上會變死,顏色變黑褐色已碳化,味道火味,茶也部份燃燒。135℃只在外銷茶、飲料茶原料烘焙時看過。
香:臺灣茶能在世界保持不敗的地位就靠香。茶是活的,在丟棄之前香氣、滋味持續(xù)在變,輕發(fā)酵茶要清香非菁香,發(fā)酵不足、炒菁不足的菁香容易變,焙火時不易入火,殺菁時要捉香,香氣不足的用焙火來提高香氣。香氣的變化:清香-蜜香-焦糖香-炒米香-火味-火焦味-火碳味。焙茶時茶會變酸是因為兒茶素遇熱的關系,炒米香至火香靠梅納反應〔還原糖與氨基酸在高溫時結合〕蜜香與焦糖香是焦糖化作用〔糖直接熬就有焦糖香〕
味:味要的是活性,但茶愈焙活性愈低。
苦與澀:苦焙不掉,澀可以因焙火而降低,有時茶愈焙愈苦是因為澀味降低而感覺愈苦,再焙下去澀還會提高,感覺又回復。為何有如此變化!不知道。
醇與韻:苦與澀保持平衡點才能感到醇,為什么?也是不知道,日本醬油可用儀器檢驗,鐵觀音的韻必須邊焙邊揉才有,臺式烏龍茶再怎么焙也沒有鐵觀音的韻。
四、茶葉烘焙器具、熱源與質(zhì)量的關系:
茶與熱源都動:甲、乙種干燥機,香氣易流失、茶容易碎,表面麻掉。
熱源動茶葉不動:冰箱型干燥機,香氣容易流失,可用風口的開與關及風速彌補。
熱源、茶都不動:電子焙籠。
熱源茶都不動熱源沒直接照射茶:碳焙。
滲透性熱源:遠紅外線輔助可縮短焙茶時間。
烘焙器具、方式依茶品味、利潤決定。有很多神秘的流程,茶農(nóng)、茶商當做祖?zhèn)髅胤?,只要焙出來的茶質(zhì)量可以提升就是對的。
五、焙茶原則:
由低溫慢慢提高:先高溫如將表面焙死,水份、雜味出不來。
焙好茶要好原料,火只是輔助。
茶葉并堆后一定要焙火,質(zhì)量才能劃一,依筆者經(jīng)驗并堆后焙火(比賽茶)質(zhì)量可提高一個級數(shù)。
六、焙火精制過程損耗:水份消失及碎片增加
初制茶-清香 損耗 4-5﹪
清香- 中火 損耗 8-9﹪
中火- 濃火香 損耗 ?。保癌囈陨?/p>
批注:
注1:
綠茶不能焙火,紅茶不用焙火,焙火只有用在烏龍茶為什么?
紅茶:茶葉的類變是因為茶葉中的脂肪酸遇氧而酸化,紅茶中的脂肪酸在發(fā)酵過程中被轉(zhuǎn)換掉,已沒有脂肪酸可酸化。您看過有茶商焙紅茶嗎?有的話他的用途在要它的火焦味,如碳燒紅茶。
綠茶:沒發(fā)酵的茶無法入火,為什么?不知道!所以日本的綠茶包裝特別講究,您看過日本綠茶在焙火嗎?有!玄米茶。玄米茶如果只是茶葉,那也只有碳火味,它的梅納反應靠的是米。
注2:
水份降低靠高溫,但高溫會將最珍貴的新鮮清香趕走,怎么辦!近年來發(fā)明的低溫(用除濕原理)干燥機很好用。同樣含水量的茶,海跋愈高類變的速度愈慢,為什么?不知道!
注3:
多看茶相關研究報告就知道茶葉水份在5﹪以下就不易變質(zhì),那茶葉含水5﹪會是什么味道?大概新鮮清香都被趕走,甚至有火味,怎么辦?低溫干燥機是好方法。
炒茶葉的手法
1、山清水秀的地方茶自然就好,采摘一芽一葉的嫩芽頭
2、正確的手法:不要用指甲掐芽尖,而是用食指和拇指的指腹捏住芽頭,提起
3、采摘的鮮葉盡可能的大小均勻
4、攤青:在陰涼通風處攤開輕微萎凋約4~6個小時,一般上午采,下午攤青,中途均勻翻動3到4次,使茶葉變軟,香氣慢慢的散發(fā)出來
5、準備無油無水無異味的鐵鍋,千萬不要用吃進油的炒菜的鍋,退而求其次洗潔精洗干凈去油的不粘鍋也可以,一定保證無油!無油!無油!
6、千萬不要用化纖手套
7、殺青:火開到最大,鍋加熱大約200度,投入茶葉,能聽到刺啦刺啦的聲音,快速翻炒讓茶葉都均勻高溫煸燙一下,注意燙手啊,新手戴棉紗手套!戴棉紗手套!戴棉紗手套!
8、只需一兩分鐘,出鍋,茶葉變軟,茶青氣四溢,一定多抖多撒少燜,防止高溫葉底泛紅
9、揉捻:趁著熱把茶葉進行揉捻,將茶葉細胞中的茶汁擠壓出來,能感覺到掌心的粘稠,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湯之中,使茶湯滋味豐富。龍井手法為按壓式,葉片扁平。
10、看看專業(yè)制茶人幾十年的手上功夫
11、炒青:小火,鍋溫8.90℃左右,手法:抓,抖,撒,循環(huán)重復,直到茶葉慢慢收干,色澤深翠。大約30--40分鐘左右。中途可以出鍋再次揉捻,攤涼,下鍋炒。炒累了可以用家用烤箱低溫90度烘干。
12、成品茶比例與鮮味比例通常為1:4~1:5
家用炒鍋一次投茶量不要太多,200克左右適宜翻炒。量多可以多炒幾次。
鍋一定要清潔無油無異味。
殺青寧可多殺兩次,也不要一次溫度太高茶尖焦糊就炒廢掉了,太可惜了小嫩芽。殺青一定要注意燙手!
總體來說難度不大,小火慢慢炒,滿手滿室清香,很愉悅的體驗過程。
揉茶的技巧
紅茶揉捻時間的長短與揉捻機性能、紅茶葉量、紅茶葉質(zhì)老嫩和氣溫高低都密切相關,在保證揉捻質(zhì)量的前提下,允許有一定的靈活度。
剪枝或臺刈后與幼齡茶樹所發(fā)之新葉,制成之茶,滋味淡簿。此類茶葉,如制造得法,則形狀美觀??捎弥匚{(diào)凝集其茶汁,故揉捻須較重。
第一次揉30分鐘,無壓力
第二次揉15分鐘,無壓力,15分鐘略加壓力。
第三次揉15分鐘,半壓力,15分鐘較重壓力。
第四次揉20分鐘,重壓力,在半中間,放松5分鐘。
第五次揉同上
揉茶葉的手法和技巧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曬干三種形式。
1、綠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經(jīng)過烘干,然后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nèi)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2、紅茶的干燥是將發(fā)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fā)水分,達到保質(zhì)干度的過程。其目的有三: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停止發(fā)酵;蒸發(fā)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持干度以防霉變;散發(fā)大部分低沸點青草氣味,激化并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zhì),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
3、白茶是我國特產(chǎn),主產(chǎn)于福建省。白茶在制法上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曬烘干工藝。
4、黑茶的干燥有烘焙法、曬干法,以固定品質(zhì),防止變質(zhì)。
茶葉烘干機械:茶葉烘干機是依靠流動的熱空氣來干燥茶葉的,載運茶葉的工作部件是鏈板、百頁、網(wǎng)帶、孔板或槽體。
手工揉茶的手法
本次活動貼近幼兒生活,讓幼兒感受活動??偟目鞓罚形蚝枞~的來之不易,增加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責任感。存在的不足,活動更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導入部分沒有接受清楚,使學生在采茶過程中對插。也不是踩的特別好。
第二環(huán)節(jié)是重點在進行操作,是學生做的不到位,知道不到位?
第三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茶葉怎么揉搓
揉捻,制茶工序中的一種,大部分茶葉制作過程都有這個工序,傳統(tǒng)的白茶沒有揉捻工序,但現(xiàn)在的新工藝白茶也加了輕柔這一工序。所謂的揉捻可以理解為兩個動作,一個揉,揉即使茶葉成條,一個捻,捻可使茶葉細胞破碎,擠出茶汁,使茶汁附在茶條表面,增加粘性,有利于茶葉外形形成,既用這樣的方法使茶葉面積縮小卷成條形。揉捻的要求,先輕后重,逐步加壓,輕重交替,最后不加壓。最開始的時候不加壓,使茶葉沿著它的葉脈卷成條,后加壓使細胞破碎。揉捻的作用,一是使茶葉成條形,二是使茶葉中的細胞破碎,茶汁溢出附在茶葉表面,有利于增加茶湯濃度,這也是洗茶快速出湯的原因。茶葉揉捻的越重,茶葉越不耐泡。揉捻的程度要求,三級以上的葉子成條率要達到80%,三級一下的晚達到60%,揉捻葉細胞破壞率要達到45%-55%,茶汁附在茶葉表面,手摸有濕潤感。
茶葉的揉捻手法
揉茶機揉桑葉的方法
1、揉捻開始前,先清理揉盤及揉捅殘余物,檢查各部分螺拴是否松動并緊固。
2、轉(zhuǎn)動手輪,開啟揉捅壓蓋,按揉捻機投葉量裝葉,切勿過多或過少,否則影響揉捻質(zhì)量,
3、關閉揉桶壓蓋,按揉捻工藝所需時間(烏龍茶約3—4min)和加壓壓力(輕壓0.5min——重壓1min——輕壓0.5min——重壓2min——松壓出茶)進行揉捻。
4、揉捻完后,開啟茶門閂,讓揉桶繼續(xù)運轉(zhuǎn)數(shù)轉(zhuǎn),待茶葉落出茶門后,停機旋啟揉蓋,清掃殘留茶葉,關閉出茶門進入下一次作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