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茶葉需多少溫度(手炒茶葉溫度控制在多少度)
手炒茶葉溫度控制在多少度
泡茶溫度的適當(dāng)直接決定茶的口感,那泡茶水的溫度到底是多少比較好那?
我們常見的都是茶桌上,放個熱水壺,燒開了就直接沖茶,那這個茶的溫度就是100℃嘍,那這樣做是對的嗎?
如果這么問,那肯定是不太正確的。
泡茶使用的水的溫度應(yīng)該分為三種:高溫、中溫、低溫。
一、高溫泡茶(90℃以上)
部分發(fā)酵茶的葉茶,如清茶、巖茶、鐵觀音
全發(fā)酵茶,如紅茶
經(jīng)渥堆的普洱黑茶
二、中溫泡茶(80-90℃)
部分發(fā)酵茶的芽茶,如白毫烏龍
白茶,如白毫銀針、壽眉
另外,如果本應(yīng)高溫沖的茶葉,因采摘時芽葉偏嫩,或者茶葉細碎時,降低溫度,改用中溫泡茶。
二、低溫泡茶(70-80℃)
綠茶,如碧螺春、龍井、煎茶
黃茶,如君山銀針
另外,本應(yīng)中溫沖的茶,因采摘時芽葉偏嫩,或者茶葉細碎時,降低溫度,改用低溫泡茶。
那水溫怎么判斷那?
看茶壺中的蒸汽!
蒸汽多,往上沖,90℃以上
蒸汽多,但有些向旁邊飄,80-90℃
有蒸汽,但都向旁邊飄,80℃以下
炒茶的鍋溫多少溫度
不要用鋁制品炒茶,長期用鋁制品會有鋁透出使人得鋁中毒或者是老年癡呆。炒茶最好是陶鍋和不銹鋼鍋
必須是鐵鍋,鐵鍋受熱均勻,更容易操作炒茶,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扎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shù)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zhuǎn)炒拌,葉子跟著旋轉(zhuǎn)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zhuǎn)得快,用力勻,結(jié)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鐘。待葉質(zhì)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nèi)。
手工炒茶的溫度
炒茶烤箱溫度為180度,用烤箱烤茶葉的溫度為180度,開啟上下火模式,時間在大約在15~20分鐘,用烤箱烤茶葉對于茶葉本身的種類以及老嫩程度有較高的要求,一般原料較為粗老的黑茶、普洱茶、白茶較適合適用于烤箱烤茶,而綠茶、黃茶、紅茶原料細嫩則不適合烤箱烤茶。
茶葉炒干機炒茶時用多少溫度
鍋呈25-30度傾斜。
炒茶主要的三道工序是: 第一道是“殺青”,鍋的溫度最高(開三千瓦的電爐),歷時最長(約15分鐘),這道工序?qū)Ⅴr嫩青葉60%的水分炒去;第二道是磨光,炒制時用手掌輕壓輕磨,歷時5分鐘; 第三道是造型,也是5分鐘左右;回爐,就是將一些枝葉特別大而未完全炒干的茶葉,在這道工序中徹底解決,約兩分鐘。
手炒茶葉溫度控制在多少度以上
烤茶所用的茶葉可以用綠茶,多為烘青或炒青茶,也可以用普洱。今天我們選用的是生普,因為烤茶可以去除生普的寒性。
烤茶所用的器皿主要有茶罐、炭火爐、公道杯、竹瓢、茶匙、茶荷。
在烤茶之前先挑選茶葉,把茶葉一片一片分開,彎曲的葉子掰直。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烤茶的時候茶葉受熱均勻。
接著將茶葉罐(一位七十八歲的云南老太太手工制作的泥罐,可耐高溫300度)置于火爐上烘烤,并輕輕轉(zhuǎn)動茶葉罐,也是為了將罐子烤燙并使它均勻受熱,溫度多少合適,都要靠口傳心授的經(jīng)驗和長期的體感。溫度太低,搖不出野茶的濃真本味;溫度太高,茶入罐即焦,茶味全失,不可入口。
然后將茶葉用茶匙輕輕撥入到烤好的罐子中,將罐子置于炭火爐上,手腕用力迅速抖動簸蕩偎烤。使茶葉不斷翻滾,讓每一片茶葉都均衡地受熱,以便激發(fā)出茶葉的內(nèi)生物質(zhì),待茶葉變黃并有陣陣香味溢出來,用備好的沸水高沖入烤茶罐中,只聽見“滋滋的聲音,頓時熱氣騰騰,被沖起來的茶水泡沫會升至罐口,有如繡球花狀,客堂內(nèi)立即茶香飄逸,醇香撲鼻,一泡烤茶就新鮮出爐了。
這一沖茶之聲,又響又脆,因而又稱烤茶為“雷響茶”。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開水使其燒漲,即可飲用,飲之清香回味,潤人肺腑??静栌譂庥窒?,清心、明目,頗有提神醒腦和消除疲勞等功效。
烤茶還有一種喝法可以兌白酒一起喝,具有溫經(jīng)祛寒的功效,特別適合在寒冷的冬日,邀約三五知己,圍爐品茗,笑談人生,那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炒茶時間溫度控制
龍井茶加工分鮮葉攤放――殺青――回潮――輝鍋等四個工序,其中攤放是前提,青鍋是基礎(chǔ),輝鍋是重點。
鮮葉攤放:采下的鮮葉應(yīng)及時攤在篾墊或竹匾上,厚2―3cm左右,攤放時間為8―12小時,不同等級、不同品種,雨水葉、上下午葉應(yīng)分別攤放,分別付制。
青鍋:投葉量:高檔鮮葉每鍋投葉量100―150克,中檔150―200克,低檔200―300克。
鍋溫:青鍋溫度120―200℃,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則,一般高檔鮮葉青鍋溫度低一些。
炒制方法:當(dāng)鍋溫度達到要求時,抹少許制茶專用油,潤滑鍋壁,然后投入適量攤青葉。先用輕抓、松抖、輕搭手法炒3分鐘,當(dāng)茶葉萎癟變軟時,鍋溫有所降低,同時手中茶葉要少抖落,要抖齊,并轉(zhuǎn)用搭和托的手法,開始時要輕,然后逐漸加重。經(jīng)6―7分鐘,茶葉色澤由青轉(zhuǎn)綠、莖癟、葉綿軟、挺直、互不粘結(jié),在搭的同時,增加捺的手法,炒3―4分鐘,當(dāng)茶葉散得開,茶條扁平挺直,色澤呈現(xiàn)黃綠或嫩綠,約7成干后即可起鍋。
回潮:使二青葉的芽、葉、莖各部分的水分重新均勻分布,以便繼續(xù)散失水分,減少輝鍋過程中的芽葉斷碎,有利于成品茶色澤、干度一致,“回潮”一般1―2小時。
輝鍋:投葉量一般為兩鍋二青葉,即高檔茶150克,中檔茶200―250克。
鍋溫:80―120℃,高檔茶鍋溫低一點,中低檔茶鍋溫高一點。
炒制方法:當(dāng)鍋度達到要求時,抹少許制茶專用油,潤滑鍋壁,投入“回潮”過的二青葉,手法以搭、托、抖為主,并加理條。炒3―4分鐘后,手感茶葉由干變潮,這時多加抖散,以散失水分,并逐漸轉(zhuǎn)入搭、捺為主的手法。再炒3―4分鐘后,手感茶葉燙熱,適當(dāng)加大力度。當(dāng)茶葉之間互不粘貼,則轉(zhuǎn)入以抓、推、甩為主的手法。炒5―6分鐘后,茶身漸呈灰白、茸毛顯露,這時可略提高鍋溫,并轉(zhuǎn)用抓、推、磨手法。約炒3分鐘,茸毛起球脫落,此時要“握住”茶葉,盡量不讓茶葉跑出手外,再經(jīng)輕輕磨炒2分鐘,茶不湯手,一折可斷時,就可起鍋。
電鍋炒茶溫度控制在多少
炒茶主要分為生鍋,二青鍋,熟鍋三個步驟組成的。
1、首先是生鍋,用普通的飯鍋,然后鍋呈現(xiàn)25-30度的傾斜,再用毛竹扎成炒茶的掃把,將大概100g的茶量投入到鍋中,然后用炒茶掃把,將茶葉在鍋中高速旋轉(zhuǎn),生鍋炒茶的溫度盡量保持在180-200度之間。
2、第二步是二青鍋,也就是對茶葉進行持續(xù)的殺青以及初步的揉捻成條狀的工作,鍋內(nèi)的溫度會比生鍋的時候略低,使用炒茶掃把在鍋內(nèi)旋轉(zhuǎn)的同時,利用鍋中的摩擦力,一邊炒茶,一邊開始將茶葉初步揉搓成條狀,然后再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
3、第三步是熟鍋,第二步結(jié)束以后,將條狀的茶葉放入到熟鍋中,鍋中的溫度保持在130-150度之間,茶葉這個時候已經(jīng)變得非常柔軟,這時候要對茶葉進行溫柔地旋轉(zhuǎn)和抖動
炒茶葉要多少度
你知道綠茶炒茶葉放什么添加劑,有哪些添加劑嗎?在炒制綠茶過程中,可能會拿一根棒子來涂“蠟”,或者撒一些“粉”:
“蠟棒”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烏桕提取物制作的固體油棒,另一種是茶籽制炸油后的副產(chǎn)物所形成的制茶油專用棒?,F(xiàn)在有研究表明,烏桕油不適合在茶葉中大量使用。
“白粉”一般是茶樹籽榨的油,預(yù)熱后這個白色的小顆粒也會融化成油,一般在機制茶加工中運用較多。
在人工炒茶的時候,時間一長,鍋里會比較澀。而炒茶時,茶葉須在手和鍋之間不停地滑動,才能炒出圓、直等各種形狀的茶葉。
加了茶油的炒鍋溫度更均勻,炒制過程中茶葉不容易發(fā)黑。炒出來的茶葉也更均一,外觀也更油亮可人。
而且,加了茶油鍋壁潤滑,手工炒茶的師傅也更得心應(yīng)手,所以在炒龍井這樣的茶葉里面用茶油較多。
例如龍井茶葉中,就有搨、抹等基本動作,操作起來不太流暢,為了方便操作,就要把鍋潤滑一下。
茶葉加工中確實也有添加別的物質(zhì)的,比如:糖、糯米糊、柿子汁、天然芳香物質(zhì)(菠蘿香精、佛手油等)。
目前國標(biāo)只承認在珠茶制作傳統(tǒng)工藝中添加糯米糊。
加糖是比較普遍的,可以減少茶的澀味、增加甜香風(fēng)味,目前一般將這類茶統(tǒng)稱為“香茶”;
加糯米糊是為了讓珠茶更容易緊結(jié)成珠,品質(zhì)更佳;
柿汁要提前發(fā)酵,干燥前噴灑在茶葉上可改善外觀和風(fēng)味。
那炒綠茶的時候,該添加多少制茶專用油呢?這其實跟炒菜一樣,加多少鹽由廚師的經(jīng)驗決定,炒茶工人也是憑經(jīng)驗添加制茶專用油,其添加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茶葉質(zhì)量。添加的量太少,不易翻炒;加的量太多,茶葉會變黑,并且還帶有一股濃濃的油味,也不利于商家銷售。
炒茶葉溫度一般多少
泡綠茶的最佳溫度是85℃開水,因為綠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適宜的溫度,對身體才會有好處。
常見綠茶的沖泡方法:
1. 上投法:先一次性向茶杯(茶碗)中注足熱水,待水溫適度時再投放茶葉。此法多適用于細嫩炒青(如特級龍井、特級碧螺春、特級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等等)、細嫩烘青(如竹溪龍峰、汀溪蘭香、黃山毛峰、太平猴魁、敬亭綠雪等等)等細嫩度極好的綠茶。此法水溫要掌握得非常準(zhǔn)確,越是嫩度好的茶葉,水溫要求越低,有的茶葉可等待至70℃時再投放。因此平常品飲操作難度較大,不很方便?! ?. 中投法:投放茶葉后,先注入三分之一熱水(尤其是對于剛從冰箱內(nèi)取出的茶葉),待茶葉吸足水分,舒展開來后,再注滿熱水。此法適用于雖細嫩但很松展或很緊實(如英山云霧、竹葉青、婺源茗眉)的綠茶 3. 下投法:先投放茶葉,然后一次性向茶杯(茶碗)注足熱水。此法適用于細嫩度較差的一般綠茶?! ?. 先涼后熱法:投放茶葉后,先用少許可飲用的常溫涼水浸泡三分鐘左右,使茶葉吸足水分,充分舒展,在將熱水一次注足。此時的熱水溫度要求可以略高些,85-95℃。冬天水溫在100℃也可以。此法適用于沖泡各級嫩度茶葉,但要掌握得恰到好處。
手炒茶葉溫度控制在多少度合適
炒青綠茶的泡法主要以玻璃杯為主,首先準(zhǔn)備3g干茶、200ml容量的玻璃杯,茶與水的比例為1:50,將提前燒開的水注入玻璃杯1/3處,浸潤杯身后倒掉,然后向杯中投入3g干茶,注入放涼的80度水至杯身七分滿等待兩分鐘即可品飲,每次飲用至玻璃杯的1/3處時即可續(xù)水,一般可以連續(xù)沖泡3次。
炒青綠茶的泡法
1、投茶量
不同的容器,投茶量是不同的,而且投茶量還得根據(jù)個人的口感去調(diào)整,比如一個喝習(xí)慣了濃茶的老茶客,你給他泡3g的綠茶,他只會覺得沒有味道,對于這個茶客來說,你這茶就是不好的,這樣投茶量也得因人而異。
但一般標(biāo)準(zhǔn)是1:50,所以根據(jù)個人口感再去拿捏找到一個合適度量就可以。
2、溫杯
正式泡茶之前記得溫杯,不論是哪種茶具沖泡茶葉。溫杯可以起到保溫留香的作用。
3、沖泡
沖泡時,應(yīng)該注意,不要直接把開水倒在茶葉上,這會嚴重影響茶湯的品質(zhì)。
4、水溫
沖泡綠茶,特別是高級綠茶,水溫不宜過高,但是也不能太低,最好的溫度在80-85℃之間,開水100℃稍微晾2分鐘左右,溫度大約即可在80℃左右,如果急著泡茶的話,可以把開水倒在公道杯中,然后沖泡時,用蓋碗的蓋子做引流,把水倒入蓋碗中.
5.續(xù)水
每一次不要將茶湯喝干,大約在杯子1/3處時,就可以續(xù)水,這樣可以盡量保持茶湯的口感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