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品茶的歷史,唐朝宋朝茶文化的差異
來源:www.cnjsshop.com
時間:2022-03-10 11:49
點擊:9146
編輯:niming
手機版
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制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后沖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煮茶的方法,不但用起來麻煩,喝起來也沒有茶葉的本味。
宋元以后,改煮茶為泡茶,而且不加入調料,人民嘗到了茶的清香。
明清以后,盛行泡茶,而且喜歡飲蓋碗茶。
簡述中國飲茶文化宋代和明清的不同點
區(qū)別
1)宋代,飲茶習慣逐漸由煎煮改為“點注”,團茶研碎經“點注”后,茶湯色澤已近的“白色”。宋代蔡襄特別推崇“紺黑”的建安兔毫盞。
2)明代,人們已由宋代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yōu)椤包S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的興起,使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系。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主要側重在“香”和“味”,追求壺的“雅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直正的茶香味。
3)清代以后,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一般來說,重香氣的茶葉要選擇硬度較大的壺,如瓷壺、玻璃壺。綠茶類、輕發(fā)酵的包種茶類比較重香氣;品飲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龍井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重滋味的茶要選擇硬度較低的壺,如陶壺、紫砂壺。烏龍茶類是比較重滋味的茶葉,如鐵觀音、巖茶、單樅等。
感覺不錯,贊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標簽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