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藝美術作品鑒賞(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
古代工藝美術作品鑒賞
燒 藍,也稱為“銀藍”、“銀琺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這種工藝興盛于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
皮影,中國地域廣闊,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
中國工藝美術史 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從嚴格意義上講,它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是與人類的起源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同步的,中華民族概莫能外。
我國古代工藝美術不僅形成豐富的理論體系,而且創(chuàng)造出許多精湛的藝術品。
研究探討各歷史時期工藝美術的具體內涵、理論的積淀與確立,以及時代藝術風格與特征,不僅是增強歷史知識,了解中華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且對我們今天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從歷史與傳統的基礎上產生出標志時代文化最高水準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是必由之路
古代工藝美術作品鑒賞方法
兩河流域制陶工藝:
一是在陶瓷器壁上刻紋;一種是彩繪;另外還有刻紋,然后往里填色,裝填顏色。陶器的品種分以下幾方面:生活用的器皿、祭器和人像。人像主要是母神比較多,我們說母神也叫“地母神”,就是大地的地。古代人認為大地是萬物之母,他們很依賴于大地,認為大地養(yǎng)育人們,產生所有人們需要的東西,所以他們做出這樣的形象對大地進行祭祀。他們做出的陶藝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輕松、古樸,有些東西還具有現世性。這里指的“現世性”并不是在追求來世的感覺,而是注重現世生活、當下的生活。
從距今6400年前的彩繪陶盤可以看出來兩河流域的人們特有的審美理念和精湛的技藝。陶盤上邊的顏色是非常溫馨的,主要是用土紅,深褐色,個別地方也有白色。以放射形構圖。
現在看到的是彩繪波紋陶壺。它的線條疏密有秩,形象就是我們說的地母神,它是用陶塑出來的,這些形象并不是說對現實生活中人的形象的直觀反應,而是工匠們有一些創(chuàng)作意識在里邊,比如說頭部和五官的處理就很抽象,像科幻片里邊的太空人或者是外星人,他們表現的都是女性的,即地母神。很多地方搓出泥條來纏繞,然后拍平,有的地方做成泥丸摁上去這樣,有的地方刻線刻紋。這個幾何紋的一個高足陶缽,裝飾風格粗獷有力,筆法蒼勁,線條也很有力度。
除了兩河流域是最早出現陶器的地方之外,東亞的日本也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qū)。這個彩繪的鳥紋盤,盤子中間部分畫的是鳥的造型,是鳥都在飛的狀態(tài)。表現手法非常輕松又具個性。從中可以看出類似像箭頭的造型,飛鳥的翅膀像鋸齒一樣,這樣才有動感的飛的感覺。
中國古代工藝設計作品
1、張衡發(fā)明地動儀。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chuàng)造的一傳世杰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tài),他經過長年研究,終于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fā)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2、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3、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后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4、火藥。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火藥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藥。黑色火藥在唐代時候正式出現?;鹚幨怯晒糯鸁挼ぜ野l(fā)明的,從戰(zhàn)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并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fā)明了火藥的配方。
5、走馬燈。公元1000年左右,中國人就創(chuàng)造了走馬燈,古籍都有關于走馬燈的記述。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古代的工藝美術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等。
1、織錦
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緯線,經提花、織造工藝織出圖案的織物。中國絲織提花技術起源久遠。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于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
三國、六朝、隋唐時期是中國織錦發(fā)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期。東晉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標志著南京云錦的正式誕生。
到了唐朝,絲綢之路一派繁忙。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緯錦采用緯起花的顯花方式,突破了"錦花型"單元較小的局限,并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
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制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
2006年,云錦、蜀錦、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部批準的織錦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有南京云錦研究所以及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2009年,中國南京云錦織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印染
又稱之為染整。 是一種加工方式,也是前處理,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的總稱; 本科的染整專業(yè)現在已經并入輕化工程專業(yè);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
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qū)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斷提高。宮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的官吏"染人"來"掌染草",管理染色生產。染出的顏色也不斷增加。到漢代,染色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陶瓷
陶瓷,英語: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fā)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4、金銀器
金銀器在歷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金銀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且不易氧化變色,是制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
自從人類發(fā)現、認識了金銀之后,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銀制品。金銀制品在商代即已出現,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有金銀鑲嵌工藝。金銀器皿出現較晚,漢以前少見,至唐代才開始有較多發(fā)現。
5、漆器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fā)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fā)明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作品
緙絲,與刺繡、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藍并稱中國四大特種工藝品。古有“織中之圣”和“一寸緙絲一寸金”的美譽,又被稱為“千年不壞的藝術織品”。
一件精美的景泰藍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這取決于制胎;還要有優(yōu)美的裝飾花紋,這決定于掐絲;華麗的色彩決定于藍料的配制;輝煌的光澤完成于打磨和鍍金。所以,它是集美術、工藝、雕刻、鑲嵌、玻璃熔煉、冶金等專業(yè)技術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刻文化內涵。
古代工藝美術作品大全
銅鼎盛行在中國商、周時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221年)。由于銅鼎只有王侯才能使用,鼎成為一種重要的祭祀禮器,是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萊垍頭條
司母戊大方鼎是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它是中國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高 1.33 米,重 875公斤。從外觀上看,司母戊大方鼎腹壁寬厚像墻,寬大肥厚的耳朵裝飾猛虎咬人的紋樣,鼎體四周是雷紋,四角是獸面紋,腹壁上鑄著"司母戊"銘文。鼎的整個造型給人威武的感覺。它是1939年3月在中國中部河南省安陽侯家莊一個農田中被發(fā)現的。當時,正值中日戰(zhàn)爭,村民們恐怕被日軍掠奪,又把它重新埋入地下。1946年6月再次挖出,可惜已經丟失一只耳朵。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時,將司母戊大方鼎運到首都北京珍藏。垍頭條萊
從司母戊大方鼎的銘文中可以推斷,這件器物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鑄造的。司母戊大方鼎充分顯示了殷代青銅器的冶鑄水平,從鑄造痕跡上看,司母戊大方鼎是用20塊模范一同鑄成,這不僅反映了當時青銅冶鑄工場的規(guī)模宏大,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水平高超。頭條萊垍
司母戊大方鼎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冶鑄專家看到的是古代鑄造工藝的發(fā)達,美術工作者從鼎的紋飾中總結出繪畫語言精華,史學家發(fā)現了重要史實的實物證據,而書法家強調殷代文字的藝術價值。的確,中國的青銅器,就是一部百科全書。萊垍頭條
古代工藝美術作品鑒賞技巧
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有著燦爛輝煌的文化藝術發(fā)展歷史。我認為古代波斯的工藝美術發(fā)展有這幾個特征:
一、 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波斯的陶工藝品就已經出現,一直到各王朝時期,波斯的工藝技術與風格不斷發(fā)展變化,縱跨七千年。
二、 種類廣泛,風格多樣。以陶工藝為例,波斯的陶工藝在公元前40世紀就有山羊、鳥等多種動物紋樣,之后又出現了“蘇薩”類型,到了米堤亞王國時期,陶器的造型就有各種動物形象,內容豐富。
三、 風格獨特,造型奔放。以金屬工藝為例,無論是阿克美尼德王朝的翼獅形角杯還是蘇珊王朝的各種八曲長杯,在如今看來仍是大膽奇特的造型設計。
四、 裝飾華麗,注重色彩和紋理表現。陶器上的各種花紋和多樣色彩,染織品上的各類動物植物圖案都富有表現力。
五、 工藝精湛。翼獅形角杯、聯珠天馬紋棉、天青石國王像,無一不是那個時代的杰出代表,都成為傳世精品。
中國古代工藝作品
1、民間工藝是大眾生活民俗的藝術體現,是中國民俗文化的藝術瑰寶。中國民間工藝有:剪紙、年畫、布藝刺繡、春聯、陶瓷、漆器、花燈、泥塑、木雕、風箏、竹編、皮影、編織、印染、微雕、玉雕、磚雕、石雕、核雕、內畫、皮影、紫砂、蠟藝、文房四寶、書畫、銅藝、面塑、木偶、糖人等。萊垍頭條
2、舉例:剪紙又稱刻紙,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在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位置,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流派:蔚縣剪紙、山西剪紙、陜西剪紙、山東剪紙、揚州剪紙、佛山剪紙、福建剪紙。萊垍頭條
3、春聯又稱“春貼”、“門對”,起源于桃符,華人過春節(jié)的重要標志,具有悠長的歷史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jié)貼春聯已成為民間最重要的節(jié)日習俗,以對仗、工整、簡潔、喜慶為主要特征的漢族特有的文學藝術形式。萊垍頭條
4、陶瓷漆器起始于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燦爛文化藝術的瑰寶,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古代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的杰作,代表派系:中國傳統工藝三絕:北京景泰藍、福建脫胎漆器、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以及龍泉青瓷、揚州漆器、洛陽唐三彩、北京雕漆、平遙推光漆器等。萊垍頭條
5、花燈又稱燈籠,中國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漢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鬧花燈為元宵節(jié)節(jié)日習俗,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著名派系:潮州花燈、芷溪花燈、秀山花燈、泉州花燈、北京宮燈。。。。等等萊垍頭條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