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工藝圖片(髹漆工藝技法有幾種)
髹漆工藝圖片
髹漆工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文獻中就有許多關于原始漆器的記載?!俄n非子·十過篇》說,堯舜時曾用木頭作食器,已“削鋸修之跡,流漆墨其上”;大禹時代,又把漆器作為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畫其內”,這表明中國早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就已經使用了漆器。
髹漆工藝技法有幾種
云雕是雕漆工藝的一種,是在木胎上用兩種以上天然漆有規(guī)律、逐層次地累積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剔刻,因其花紋刀口側面處顯現如同犀牛皮質的斷面層次,又名“剔犀”。又因其圖案多以回旋生動、流轉自如的云紋回鉤組成,而被稱為“云雕”。
云雕采取漆、畫、雕相結合的綜合工藝技法,以精工著稱。作為一種髹漆工藝,云雕的制作包括選料、裱胎、灰胎、髹漆、制圖、雕刻、推光等流程。
其中髹漆最為耗時,它是將不同的色漆涂到胎體并堆積到一定厚度,每層陰干后再涂下一層,總共要涂七八十層。整體陰干后,再放置一段時間才能進行描繪和雕刻。
髹漆工藝圖片高清
天水,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繁華重鎮(zhèn),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天水雕漆則是天水文化傳承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天水雕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濃郁的中華傳統(tǒng)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雕漆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工藝的同時開拓創(chuàng)新,制作出不少精美珍貴的雕漆制品。有首飾盒、屏風、花瓶、古琴等,讓人眼花繚亂。雕漆制品因漆質堅硬,耐酸耐堿耐高溫,且既能觀賞又可實用而在國內雕漆之所以顯得如此珍貴價昂,是因為其中的緣由。傳統(tǒng)的雕漆所采用的材料均為出天然的物料,如貝殼、雞蛋殼、珊瑚瑪瑙、珍珠以及各種地域的石頭等,再經過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所成。一件出彩的雕漆藝術品,是多么來之不易,非凡品可比,其成品生動逼真,可以說天水雕漆是一件“繁工真材”之品,非常值得收藏。外享有盛譽。
漆藝髹飾技法
1.罩漆。 罩漆,相當于《髹飾錄》的罩明門。其做法是在色漆或描繪完工后,上面再罩一層透明漆,因罩漆下面的底色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名稱。
2.描漆。 描漆相當于《髹飾錄》中的描飾門,包括描漆和描油等。
制胎:漆器胎通常以兩種形式使用:木制輪胎和開箱即用的輪胎。
采漆:犀牛工藝使用兩個以上的天然漆(天然漆是指從漆樹上雕刻而成的漆,也稱為生漆。
髹漆彩繪工藝
瑟,古老的漢族彈弦樂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岳山,尾端有三個短岳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櫸木或梓木斫成,全長約150至170、寬約40厘米。通體髹漆彩繪,色澤艷麗。
箏,又稱古箏、漢箏、秦箏,約(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國漢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qū)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稱為“古箏”。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
髹漆工藝品
錠木是一種樹木,屬于榆科,榆屬,主產溫帶,落葉喬木,樹高大,遍及北方各地,尤其黃河流域,隨處可見。
錠木是榆木,而且木性堅韌,紋理通達清晰,硬度與強度適中,一般透雕浮雕均能適應,刨面光滑,弦面花紋美麗,有"雞翅木"的花紋。
錠木是供家具、裝修等用,榆木經烘干、整形、雕磨髹漆、可制作精美的雕漆工藝品。以俄羅斯老榆木(即紫榆)最為經典,具有紋理清晰、樹大結疤少的優(yōu)點,是制作家具的名貴材質
髹漆工藝流程
所謂技法,就是木雕創(chuàng)作中作者對于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這種手法主要體現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挖掘顯現出來。優(yōu)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術達到純熟的表現。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于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心靈與技巧的產物,刀法也如此,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刀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圓刀排列、平刀切削……它們所表現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質的雕塑無法達到的。
主要雕刻技法:
平刀塊面法、圓刀雕琢法;
浮雕、淺雕、陰雕、透雕、鏤空雕刻、通雕、立體圓雕
平刀塊面法:
主要是在鑿坯時用平刀大塊面的切削出作品的輪廓和結構部分,使其產生粗獷有力的斧劈刀削感,所以運刀必須穩(wěn)、準、狠,刀刀相符、爽氣不膩。平刀塊面法的運用過程實際上也是用簡單抽象的幾何形體概括各種復雜形體的造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將每一個形體、每一塊骨路,肌肉減化成大大小小的正方形、長方形、梯形、菱形。平刀塊面法可以結合一些圓刀貫穿于雕刻的全部過程以形成最后的藝術效果,也可以只運用在雕刻的初級階段作大形處理,然后再用其它刀法做由方到圓的更豐富細膩的刻畫。
圓刀雕琢法:
由于圓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體輪廓比較含糊,產生的凹凸感又比較清晰,所以很適合探索表現各種物體的質感和肌理效果,作為浮雕的底面處理,俗稱“麻底子”,也是一種極好的起襯托作用的表現手法。圓刀雕琢法是以大大小小不規(guī)則的凹凸形成體積,并在表面造成自然、渾厚、拙樸的美感。倘若與平刀結合起來,一方面是光滑細膩,如人的皮膚;一方面是粗糙毛澀,如人的發(fā)鬢、衣飾等,那么兩者會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使作品產生豐富有趣的表現力。
浮 雕:
是在木料上將所要表現的圖案形象凸起,雕刻技法上屬于“陽文”。它的操作原理與篆刻藝術中的“朱文印”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單線條的,而浮雕則要分層次,盡量表現出裝飾題材的立體感。
浮雕是一種在平面上的浮凸表現,分淺浮雕和高浮雕兩種形式,如表現對象的壓縮體形凹凸不到圓雕的二分之一稱為淺浮雕。它接近于繪畫,線條較流暢,有清淡、靜雅的藝術效果。以此類推,如表現對象的壓縮體形凹凸超過圓雕二分之一,就稱為高浮雕。它接近于雕塑,畫面構圖豐滿,疏密得當,粗細相融,玲瓏剔透。浮雕的裝飾效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要勝于其他任何一種木雕表現形式。尤其是深浮雕,能表現復雜而生動的場面,具有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通 雕:
是在浮雕、鏤刻傳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技法。畫面可以多層次地鏤通,重重疊疊,因此通雕的內容具有很大的容納性和高度的表現力。是在古建筑中是運用得比較廣泛的一種木雕藝術形式。如門窗、廳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普遍運用浮雕工藝。樸素的造型上雕以古拙幽雅的圖案花紋、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給人以賞心悅目的享受。
淺 雕:
最適合表現在大面積的板料上。拙政園內“三十六鴛鴦館”中,隔堂屏風的花窗裙板上有淺雕蘭花、竹、石、博古等圖案,有清靜素雅之感,令人心曠神怡。
陰 雕:
又稱“沉雕”。系指凹下去雕刻的一種手法.正好與浮雕相反。這種雕刻技法常常要在經過上色髹漆后的器物上施工,這樣所刻出來的器物能產生一種漆色與木色反差較大、近似中國畫的藝術效果,富有意味。這種技法主要雕于髹漆家具,同時又是漆器家具常用手法。
透 雕:
將花板底子鏤空的一種工藝手法,它通常只雕刻器物的外表面。透雕深受建筑木雕的影響,因為這種雕刻將底子鏤空了,能產生一種穿越木質感覺的視覺,具有浮雕的靈秀之氣。純粹意義上的透雕完全用鏤弓鏤出,在家具中往往用粗獷的紋飾處理。明式椅具中,靠背椅獨板上常鏤出各類形狀的透光,在光束之中展現變化,又不失簡潔的主觀追求。
圓 雕:
是一種完全立體的雕刻,前、后、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體的形象來。它實際上是一種具有三維空間藝術感的雕塑藝術.它的形態(tài)隨著觀看視線的移勸而不斷變更,每個角度皆具備完美的形式感。作品內容多取材于人物、動物、植物,題材以吉祥為主,供人們欣賞為目的。它只用于家具局部,如端頭、腿足、柱頭等部位。以廣式家具最為常見,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之一。
鎪空、鏤空雕刻:
鎪空雕刻是用鋼絲鋸條鎪割花紋,鏤空雕刻是用鑿子等工具雕鏤出空洞。鎪空雕刻具有玲瓏剔透、視線不受障礙等藝術特色。用鎪空雕刻的圖案花紋由于受鎪空的制約,必須經過精心制作,使其富于圖案化。用鎪空雕刻裝飾古建筑的窗格、欄桿、掛絡、飛罩等,能表現出古拙、玲瓏、清靜、雅潔的藝術效果。我國絕大多數的古建筑中都飾以鎪空、鏤空雕刻藝術,具有典型的藝術風格。如北京乾隆花園里的“三友軒”,軒內雕鏤精細,西山墻有一大方窗,用紫檀木透雕松、竹、梅為窗格,寓“歲寒三友”之意,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木雕工藝品。
鏤空雕刻在古建筑的木雕裝飾中,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鏤空雕刻配合浮雕,習慣上又稱透雕和鏤空雕刻(鏤空是用鑿子雕鑿),它是木雕藝術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一般要經繪圖、鏤空、鑿粗坯、修光、細潤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因為它有比較勻稱的空洞,能使人醒目地看雕刻的圖案.視線不受障礙,玲瓏剔透而有強烈的雕刻藝術風格,極富于裝飾。
透空雙面雕:
透空雙面雕就是用一種圖案,進行正反兩面雕刻,兩面都能欣賞到同一圖案,新奇玲瓏可愛,類似蘇州的雙面繡。還有一種能在一塊花板上,正反兩面雕出不同的圖案,出現不同的題材,這就需要藝匠有高超的智慧和巧妙的構思。透空雙面雕大多施工于條案檔板、門窗板、隔扇、衣架等兩面都可以欣賞的家具。一般有兩類:一類是正反圖案相同,只不過一正一反而已;另一類是正反圖案相異.這種透空雙面雕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即便整件家具散架了,其雕刻板也可作為單獨藝術品珍藏。
立體圓雕:
以圓雕和透雕技法為主,立體圓雕通常是在一些亭閣上雕一些花籃、倒掛獅子之類的題材。如江蘇揚州平山堂里的“西園”內,在“天下第五泉”旁邊的一座亭子,每一角的飛檐下雕有一只立體花籃。這種立體花籃的做工雖不精細,但造型之美是無可非議的。雖然立體圓雕最適宜表現的是專供欣賞的小件陳設工藝品;但是大型的古建筑,特別是帝王的宮殿,用立體圓雕裝飾的部位還是不少。如北京故宮內的建筑木雕裝飾,一些形象生動的木雕金龍、鳳凰等,便是運用立體圓雕來表現的。
髹漆工藝圖片欣賞
二者的制作工藝不同。
天然橡膠的采集是通過割開橡膠樹干,使乳白似的膠液從樹皮里流出,收集后使它凝固,再經過一系列工序,就成為半透明的橡膠塊。而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木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一般來說,脫胎輕木胎重;樹脂膠難做,耗時長,木胎好做,耗時短。
髹金漆工藝
古建筑的“裝修”主要是指門窗、陳設、天花等以裝飾功能為主的木構造。
在周乾眼中,太和殿的“裝修”更是集奢侈與豪華于一體,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筑裝修的最高等級形式,而且代表了古代建筑藝術的精粹。
太和殿龜背錦紋檻墻及三交六椀菱花紋檻窗。周乾 攝
比如,太和殿的隔扇門和檻窗采用的是三交六椀菱花紋,屬于古建筑門窗紋飾的最高等級。這種紋飾的特點即中間的直欞、兩邊斜欞交于一點,將立面分成六等分,而每個等分的邊界做成菱花紋,總體來看就像六個碗,整體呈現出韻律之美。
再比如,太和殿的寶座為髹金漆云龍紋做法,制作材料為楠木,是故宮現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寶座。
“髹金漆是中國古代涂漆的頂級工藝,一般木基層上打金膠,用金箔往上貼三次,分別壓勻,再罩一層清漆(透明漆),其漆面精美,且不會像普通漆器一樣出現斷紋?!彼忉尅?/p>
太和殿精致、華美的“裝修”在很多細節(jié)中都有所體現。周乾說,太和殿內寶座上方即有藻井,全稱為龍鳳角蟬云龍隨瓣枋套方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太和殿藻井由三層組成:最下層為方井,中為八角井,上為圓井。這種形式集裝飾性與象征性于一體,其繁雜的建筑造型轉化為一種優(yōu)美藝術美感,再加上渾金的色彩,烘托出了皇家宮殿的壯麗與華美。
髹漆工藝介紹
元代漆器的制作過程:
1、制胎。漆器工藝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脫胎兩種形式。制作木胎漆器要精選紋理細不變形的優(yōu)質木材制作榫卯無縫式木胎;而脫胎則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為粘合劑,用苧麻布或者絲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待 陰干后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堅實輕盈的胎體。
2、采漆剔犀工藝使用兩種以上天然大漆(天然大漆它是指從漆樹上刻下來的漆液,也叫生漆、國漆)在一定的胎體上有規(guī)律、有層次的交替髹涂累積到一定厚度(一般需要髹漆百余道,歷時四個月之久)。大漆采自漆樹,每年三伏天,漆農用河蚌殼破開樹皮,在樹木上劃開如柳葉刀的刀口,樹體就會滲出乳白色液體,順著柳葉口緩緩流入竹筒,然后讓有經驗的工匠制成大漆。
3、髹漆每一件漆器剔犀工藝品都是用黑紅兩種顏色的大漆髹漆,至少要有5個紅色層和5個黑色層組成,每個色層要經過數十遍上漆來覆蓋下方色層,而且每遍上漆厚度要一致,每一遍上漆都要在恒溫恒濕的地窨中用24小時氧化,歷經百余天,歷經百遍涂漆,才能達到剔犀漆器工藝品需要的厚度,這就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功力和艱辛所在。
4、描繪紋飾為描繪剔犀工藝的外在美麗紋飾,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斷面清晰,層層漆紋大都以回旋生動,流轉自如的云紋回鉤組成。
5、剔刻剔刻為漆器剔犀工藝重要步驟之一,通過掀、撓等工藝步驟,使其紅黑相間的紋飾呈現在我們眼前。
6、推光推光為漆器剔犀工藝的最后一個步驟,用老舊房子上的灰磚粉末細細打磨漆器剔犀工藝品的每一個角落,用適當的力度,上百次的打磨,才能拋光出燦爛的漆器剔犀工藝品。
髹漆工藝圖片大全
戧金,髹漆工藝的一種。在器物上作嵌金的花紋。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槍金銀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為地,以針刻畫……然后用新羅漆;若槍金,則調雌黃;若槍銀,則調韶粉。日曬后,角桃挑嵌所刻縫罅,以金薄或銀薄,依銀匹所用紙糊籠罩,置金銀簿在內,遂旋細切取,鋪已施漆上,新綿揩拭牢實,但著漆者自然黏住,其馀金銀都在綿上,於熨中燒灰,甘鍋內镕鍛,渾不走失。"
目前,在需要對牌匾、雕塑、工藝品,磚、瓦、玻璃制品等裝飾材料,以及其他物品進行黃金裝飾處理時,大多采用的是貼金處理工藝,將金條加工成金箔,再將金箔貼在需要進行黃金裝飾處理的物品的處表面,采用金箔貼金處理工藝,存在著相鄰兩塊金箔之間的接縫明顯,金箔外表面不耐磨,特別是在凹凸不平的地方金箔難以粘貼。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