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油畫圖片(茶園油畫圖片)
1. 茶文化油畫圖片
《道德經(jīng)》的精髓盡在9個字:致虛極、守靜篤、順自然!
致虛極: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才能悟。
《道德經(jīng)》的經(jīng)典,在于道,像一面鏡子,不同的人讀,就映射出不同的樣子。
在人格上,人人平等。而在意識層面,有三六九等。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p>
其實,人人都可以讀懂《道德經(jīng)》,關(guān)鍵要放下自我心智,把自己的頻率匹配到虛無,這就是致虛極。
虛,在某一個面向,可以理解為“氣”。
生活中,覺悟高的人,對方不說話,都能知道他的意圖。這不是心理學,而是對氣場的感知,直覺判斷。
人天生對氣場都有感知,只是靈敏程度不同。比如說,屋里兩個人剛吵完架,你走進去,會感覺到氣氛不對勁。這是氣場告訴你的信息,不用言語。
有的人,通過徒步,靜坐,茶道,書法,畫畫,跳舞等等,不同的方式,去感受“虛極”。
不管用什么方式,因人而異,都是去掉浮躁,停頓頭腦中喋喋不休的聲音。當你專注一件自己喜歡的事,頭腦安靜了,心中自然平靜,這時,意識的頻率才能匹配到“虛無”,感受到“虛極”,感受到氣。
守靜篤:靈光乍現(xiàn)一時悟,清靜去躁一生悟。
每一個人,都有靈光乍現(xiàn)的時候,悟一時,很容易;而要保持這種心境,則要“守靜篤”,清靜去躁一生悟。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本,躁則失君?!?/p>
輕和重,躁和靜,是一對矛盾,不可同時兩得。你心煩意亂,躁動不安的時候,自然就失去了清靜。而你心平氣和,安安靜靜的時候,躁動自然會平息下去。
守靜篤,在內(nèi)心的靜,而不是外在的靜。
有的人,終日打坐,內(nèi)心依然不靜,浮想萬千。有的人,終日忙碌,內(nèi)心依然是清靜的。
順自然:自我干擾,是成事的障礙,順應(yīng)自然,人生輕松。
很多時候,自我干擾,是成事的障礙,比如說:恐懼和擔憂,讓我們不敢行動;狂妄和自傲,又讓我們沖動魯莽。
放下我執(zhí),觀察自然,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人生會輕松很多。
老子說:“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p>
我們觀察大自然的現(xiàn)象,就會知道自然的規(guī)律,人也遵循這種規(guī)律。
很大的狂風暴雨,往往是半天,一天就過去了,而微風連綿細雨,則能持續(xù)好幾天。
這樣的自然現(xiàn)象,告訴我們規(guī)律:猛烈的勢能,很難持久;細水長流,才能長久。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 茶園油畫圖片
婺源:夢里老家
江西的美麗鄉(xiāng)村,最美的當屬婺源了,這個被稱為“夢里老家”、“中國最美鄉(xiāng)村”的地方,是我國唯一整個縣域被評為3A級景區(qū)的縣,在婺源看美景才真的是是一步一景。
無論是理坑村、汪口村、延村、虹關(guān)村,還是思溪村、游山村、西沖村、慶源村、李坑村、曉起村、 江灣村、鳳山村、考水村,村村有講究,村村有夢境,從春天的油菜花到秋天的紅葉,從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到晨光熹微的山水畫卷,無一不是我們夢里的老家。
浮梁:大地的藝術(shù)
“世界瓷都之源,中國名茶之鄉(xiāng)”浮梁,雖然毗鄰婺源,但與婺源大不同,不知道誰能記得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詩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除了揚名世界的瓷器,浮梁的大地是彩色的,是藝術(shù)的調(diào)色板,它是被七彩的田園繪成的油畫。
滄溪、進坑、向陽公社、嚴臺、禮芳等特色鄉(xiāng)村是浮梁的色彩,高嶺·中國村、雙龍灣、王港楊梅園、麗景農(nóng)業(yè)生態(tài)園、江村茶園、新平茶園、“荻灣”鄉(xiāng)村振興、花千谷、昌江百里風光等是鄉(xiāng)村旅游的新樣板。
新余南安:稻花香里說豐年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民風淳樸的新余南安鄉(xiāng)是水田為主,整齊劃一的方塊地,隨著季節(jié)的有綠轉(zhuǎn)了黃,又有黃變成和了綠,紅瓦白墻的民居散落在這彩色的地毯上,稻香飄時,蛙聲一片。
紅土地上的果凍橙種植園、金銀花草藥基地、果蔬大棚、稻田等構(gòu)成七彩田園,呈現(xiàn)一派美麗富饒的新農(nóng)村景象,新農(nóng)村、新道路、清新河流和農(nóng)田共筑如畫風景。
彭澤縣:如詩如畫
“依山懷湖,瀕臨長江”的彭澤縣素有“青山好處惟彭澤”美譽,吳頭楚尾的彭澤自然風光秀麗,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太泊湖區(qū)、芳湖區(qū)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展新顏,江畔濕地景如畫,山,水、人相得益彰,每一個村落,每一片田園,都似畫中游。
在彭澤有8個精美集鎮(zhèn)、5條示范風景線、56個示范莊,哪一個都有你看不夠的風景,親不夠的鄉(xiāng)愁。
樟樹:中國藥都
因樹而得名的樟樹市,看著名字就美,因藥而揚名,因鹽而聞世的樟樹是綠色發(fā)展百強縣,“清江碧嶂”的樟樹宗教與藥文化積淀深厚,美麗鄉(xiāng)村也與藥脫不了干系,什么岐黃小鎮(zhèn)、張家山萬畝高標準農(nóng)田、本草小鎮(zhèn)旅游區(qū)、天心茶園等等,步步為景,村村為美,而青山綠水間都飄散著中藥的氣息。
上高 、崇仁、龍南、新建、尋烏、廣昌……江西的五美鄉(xiāng)村是整個鄉(xiāng),整個縣域的,它已經(jīng)脫離了以村為單位的范疇,“贛”出精彩是贛鄱大地都精彩,江西的美麗鄉(xiāng)村如此之多,在這里你可找到你的鄉(xiāng)愁?
3. 茶文化的圖片圖畫
道,一陰爻,一陽爻,自,走四部份組成。
陽為天,乾卦,君子健,自強不息。
陰為地,坤卦,地勢坤,厚德載物。
清華以此為校訓,告誡學子要在天地之間自已走路。
黃帝:“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p>
皇帝下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天不怕地不怕的水泊梁山打出的旗號只是:“替天行道”。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兒子,喝了幾口茶湯,竟厚顏無恥自詡為:道。
讓一盞茶湯的湯花在手中變幻無窮(如圖)。你不會講究就站一旁去,練上十年再出來胡說八道。
4. 茶文化油畫圖片欣賞
這個問題和孩子們?yōu)槭裁匆獙W舞蹈、畫畫、音樂一樣,孩子在幼兒、少兒時學習什么都是為了通過學習本身去塑造孩子。
茶道里關(guān)于茶葉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求真的過程;
茶道里關(guān)于簡單利落的布置茶席,給孩子實用美學的潛移默化影響也是很好的。
茶道里每個動作先后有序,按部就班,不慌不忙,能讓焦躁的孩子靜下心來。
可能對于孩子來說,上升到儒釋道的茶味還體味不了,感覺不到,但早早的讓孩子接觸一下,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未來對于孩子來說可以多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孩子,需要給他看到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他知道可以有非常多元化的選擇,這樣他的未來才會更加自主自由,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性。
5. 茶文化的圖片 繪畫
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有關(guān)茶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人發(fā)現(xiàn)并利用茶,據(jù)說始于神農(nóng)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xiàn)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zhì)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y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guān)于茶葉種植、生產(chǎn)的物質(zhì)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guān)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于文化學范疇。
6. 茶文化的繪畫作品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雅俗共賞。從居家必備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到商家在茶座談生意,朋友們在茶室敘舊,直至文人雅士以茶為媒介,談詩論畫。
茶葉
茶葉種類非常多,不外乎兩大類:綠茶與發(fā)酵茶。
綠茶有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黃山毛峰、都勻毛尖、六安瓜片等等。以茶樹的嫩芽為原料,并且采摘時節(jié)越早,質(zhì)量越好,所以有“雨前茶”、“明前茶”等說法。茶樹嫩芽采摘下來,迅速殺青,炒制,推向市場,喝綠茶講究一個“當年新茶”。綠茶的保質(zhì)期在一年左右,超過一年半,一般就不再飲用了。
發(fā)酵茶是茶葉制作工藝的一種,它是指茶樹芽葉經(jīng)過萎凋,揉切,發(fā)酵,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經(jīng)精制制成的茶,就是發(fā)酵茶.
發(fā)酵茶有鐵觀音、祁門紅茶、黑茶類的普洱茶等等,發(fā)酵茶陳化質(zhì)量會更好一些,一般保質(zhì)期在10年一一20年。
茶具
沏茶的茶具,以陶制品、瓷制品、玻璃制品三種為最優(yōu)。江西宜興出產(chǎn)的紫砂壺為極品。
水
沏茶用水以泉水最好,無污染的江水、河水、井水次之,自來水最差。
宋代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大文學家,也是一位熟諳茶道的高手。他一生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為人們留下了不少雋永的詠茶詩聯(lián)、趣聞軼事。
《次韻黃夷仲茶磨》
北宋·蘇軾
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
浸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
計盡功極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創(chuàng)物。
破槽折杵向墻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歲久講求知處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強鐫鑿,理疏性軟良可咄。
予家江陵遠莫致,塵土何人為披拂。
西江月 茶詞
[宋] 蘇軾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
除了茶詩、茶詞外,歷史上還流傳幾則蘇東坡地許多茶事典故,傳為美談。
典故一:據(jù)說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癥,醫(yī)生告訴他用陽羨茶可治愈,但須用長江中峽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時東坡服父喪期滿,正將返京復職,王安石捎信給東坡,要他出川時順道帶一甕中峽的江水進京。東坡因貪看沿途的風景而忘記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時,船已到了下峽,遂取下峽的水交差,卻被王安石發(fā)現(xiàn)了,王安石解釋說:「上峽水性太急,下峽水性太緩,惟有中峽的水,緩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方才見茶色遲遲未現(xiàn),故知必為下峽水。
典故二:
東坡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講究飲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惟宜興兼?zhèn)淙摺K自捳f:"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蘇東坡對烹茶用具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jù)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shè)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烹茶審味,怡然自得,題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沟脑娋洹:笕藶榱思o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典故三:
東坡烹茶,獨鐘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勞頓,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為蘇東坡識破。后來蘇東坡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桃符,分別交給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須和寺僧交換桃符,如此僮仆就無法偷懶了。
典故四:
一天,蘇東坡、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斗茶取樂,蘇東坡的白茶取勝,免不了樂滋滋的。當時茶湯尚白。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笑著說:"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蘇東坡想了想,從容回答說:"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司馬光問得妙,蘇東坡答得巧,眾皆稱善。
典故五:東坡與茶聯(lián)
蘇東坡平素不講究衣著,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長衫,到一個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認識他,僅說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東坡沒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賞寺內(nèi)的字畫去了,主持和尚見此位來客舉止不凡,不由得肅然起敬忙又道:"請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請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滿臉堆起笑容,恭請客人:"請上坐!"連呼侍者:"敬香茶。"當和尚請他寫一對聯(lián)時,東坡觸景生情揮就一聯(lián):"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聯(lián)將勢利鬼的姿態(tài)刻劃得淋漓盡致。
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溫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tài)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
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jù)說,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shè)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凈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shù)碗,不覺病已痊愈。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東坡茶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脫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shù)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蘇東坡創(chuàng)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zhì)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xiàn)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不僅以詩文名天下,而且還精于茶道。據(jù)史料記載,蘇軾在黃州為官時,曾有一位名叫參寥的朋友從吳中來訪,二人一起品茗,洽談甚歡。一天,蘇軾夢見參寥作了一首好詩,醒來后還記得其中二句:"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
過了七年,蘇軾到錢塘去任職,參寥正好住在西湖智果寺,寺院內(nèi)有一泓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流出,異常甘冷,適合烹茶。在寒食的翌日,蘇軾與朋友從孤山出發(fā),泛舟西湖,去見參寥。在智果寺內(nèi),大家一起去汲泉水,鉆火,烹黃蘗茶,真是其樂融融,非常盡興。在飲茶時,蘇軾猛然想起上次夢見參寥的事,他就朗聲吟詩給大家聽。夢中的詩,竟然在今碰巧應(yīng)驗,在座的朋友無不稱奇。
蘇軾對品茶有他獨到的理解。他認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靜中無求,虛中不留。 "對茶友和茶具他也有很高的要求,在他的《揚州石塔試茶》中有二句詩即體現(xiàn)了他的品味: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蘇軾對茶的養(yǎng)生作用也十分注重,他在《物類相感志》一文中說:吃茶多腹脹,以醋解之。不止如此,他還懂得茶的另一種與飲用無關(guān)的功用:驅(qū)蚊蟲。每當夏季,他都會用陳茶點燃,然后再吹滅以煙驅(qū)蚊蟲。
古人認為喝茶能治病,蘇軾亦對此認同。他在杭州時,有一回一口氣喝了七杯濃茶,感覺非常過癮,還戲?qū)懥艘皇追浅T溨C的詩,將茶的藥用價值寫入了詩中,其詩曰:示病維摩原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