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板面的簡介
太和板面的由來也無需過分拘泥。太和縣,地處安徽的西北角,名不見經(jīng)傳。但是本地人頗多跑江湖者,東西南北國內(nèi)國外跑一圈之后,往往感嘆——住在大連多倫多,消費在上海香港,吃——還得在太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里沒山?jīng)]水,有何可吃?就有太和人笑你,那你是沒吃過!板面,羊肉板面!
太和板面一是面好,二是湯料好。太和縣出產(chǎn)優(yōu)質(zhì)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jù)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后,制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碼在案子上,蒙上干凈的濕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個頭,右手捏三個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噼里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廚師手里由短變長,由粗變細,折合三次,總長度達五丈有余,而且粗細均勻,提起似一道瀑布。 撈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廚師捏上一些嫩綠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澆上沸好的棗紅色的湯料。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湯料,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也就是湯料)的制作也十分講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醬、食鹽、紅辣椒、羊油和羊肉等。制一鍋臊子,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制作時,先將羊油稀釋燒沸,然后再下佐料。曬干的紅辣椒用量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澤,羊肉也占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羊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塊塊,待辣椒紅顏色下來之后,再把羊肉丟進鍋里。這時,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羊肉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涼后便凝結(jié)成固體,隨吃隨取,常年存放,不會變質(zhì)。
漫步太和,板面館見縫插針般地散布在全城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食客還沒進門就沖老板喊:”一大碗?。?!多加點辣的”老板便會爽快的說:好嘞,里面坐?。?!有時候還讓老板加個雞蛋,那雞蛋是在板面湯里泡了很久的,蛋黃里面都有臊子的汁液了.在面還沒上來之前筷子已經(jīng)在手里了,聽著老板在案板上啪啪的摔板面的聲音再加上鼻子聞到板面汁飄來的香,已經(jīng)是口齒生津了.吃板面是沒什么講究的,白白的寬寬的面(很勁道的)有綠的菠菜葉蓋著,紅的羊肉臊子汁液澆在上面,盛板面用的是姜黃色的搪瓷大號碗,就這大碗也透著太和人的豪爽!一大碗端上來,迅速的用筷子在面里攪拌幾下,有人有耐心的會慢慢的攪,讓胃再吊吊,吃的時候可都是虎狼模樣了,有人中途用雙手捧起來大碗喝板面湯,有人習慣先吃完碗里的面,菜葉也揀吃干凈嘍,再捧起碗將湯一飲而盡,餐巾紙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里,滿頭大汗不及時擦嘍汗珠兒會墜入碗中的.
三五知己小酌,板面館是絕好的去處。簡單幾個小菜,悠悠一壺老酒,隨性幾聲笑談,但可引出一片歡騰。家長里短的瑣屑,親朋鄰里的糾葛,在熱情火辣的板面湯里,化作淡然笑聲。趁著那熱乎乎的勁頭,發(fā)幾句牢騷,講幾句心愿,也許,不曾相識的陌生人,從板面館出來后,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太和人的豪爽與好客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